眾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後面還有一句,那才是體現周瑜的胸襟

每當人們提起諸葛亮想必會想起來周瑜這個角色,諸葛亮和周瑜可謂是一對死對頭,他們兩人鬥志鬥勇,最後周瑜不敵諸葛亮被活活氣死!這段故事就是《三國演義》裡面經典“諸葛亮三氣周瑜”,年輕氣盛的東吳大都督周瑜被老辣的諸葛亮氣到吐血而亡的故事,臨終之際還留下了一句

“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絕嘆,讓人覺得他是心胸狹隘的可憐人。那麼周瑜作為東吳執掌一方大都督,孫權的頂級謀士真的有那麼小氣嗎?

眾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後面還有一句,那才是體現周瑜的胸襟

網絡配圖

在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無限的誇大,成為神一般的存在。但事實上,小說中諸葛亮的大多數軍事勝利都是虛構的,比如“舌戰群儒”、“借東風”、“智激周瑜”等都是杜撰的。為了襯托出諸葛亮的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描寫成了一個心胸狹窄,嫉妒心極強的人。最後周瑜在與諸葛亮交鋒中怒氣填胸,箭瘡發作,墜於馬下。

在死前他還非常不甘的高呼“既生瑜,何生亮”,那是十分之不甘諸葛亮的才華壓過自己啊!其實在“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君未歸,孤何安!”後面這句話體現了周瑜的博大胸襟和智謀。周瑜臨死前還在想著東吳,他的後半句話,其實是想要諸葛亮為東吳服務,這也充分的表露出周瑜對諸葛亮才華的渴慕之情。

眾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後面還有一句,那才是體現周瑜的胸襟

網絡配圖

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周瑜是一個具有雄才武略,性度恢廓的少年英才,只不過最後死於傷病,否則成就會更大。在三國志中,陳壽有一篇關於周瑜的傳記,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周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英雋異才”、 “長壯有姿貌”、“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等讚美詞語眾多!他筆下的周瑜才華出眾,而且身強體壯,人還特別的帥。還說他又王佐之才,還是少年時就已經美名遠揚了。文韜武略也是萬里挑一的精英。這就是陳壽對周瑜才華的肯定。

關鍵之處在於周瑜對心胸的描述,用了“性度恢廊”。陳壽還說他心胸開闊,氣量宏大。可見,周瑜是一個無論是相貌還是內在品質都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為人豁達,具有迷人的人格魅力。

眾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後面還有一句,那才是體現周瑜的胸襟

網絡配圖

在小說中,周瑜是在進攻荊州時被孔明氣死的。事實上,周瑜是在從東吳都城返回江陵的途中去世的。陳壽很詳細的寫著,他是計劃奪取益州,所以先回去與孫權一起策劃。

陳壽在《三國志》中描述,周瑜謀劃攻打益州,遂於孫權密謀,周瑜說:“與奮威將軍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周瑜的這條計謀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不謀而合,這條計策也得到了孫權的認可,就在周瑜回到江陵準備攻取益州時,不料半路上病重,結果在巴丘不治身亡,年僅35歲。

眾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後面還有一句,那才是體現周瑜的胸襟

網絡配圖

眾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後面一句話那才是體現周瑜的胸襟!臨死之前,周瑜還在為東吳考慮,“君未歸,孤何安!”是周瑜希望諸葛亮能為東吳效力。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都清楚了,其實周瑜是相當有才能,並且心胸寬廣的人物。

周瑜本人也善交好友能人,做事果斷,沉穩,他籌劃的赤壁之戰,算是三國裡三足鼎立的轉折點,如果沒有周瑜的籌劃的赤壁之戰,那天下沒準早已是曹魏的天下了,周瑜善於利用地形,天災,甚至可以利用自己陣亡來誘惑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