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熊孩子,都是因为有熊家长!

熊孩子好像无处不在,简直是猝不及防的遭遇战。

世界上有熊孩子,都是因为有熊家长!

1、

上周坐火车出门,本计划着旅途中看会儿书,再休息一下,结果火车上一对6、7岁的小兄妹在走道里追赶跑跳加尖叫,我想小孩子坐火车兴奋是很正常的,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听音乐。

2、

我想中国人应该是最能随地大小便的民族之一了。

周末带着宝宝去奥森公园,为了避免她直接尿裤子,我总是盯着时间点,把“不管要不要尿尿,一个半小时上一次厕所”进行到底,以便培养宝宝上厕所的习惯。在公园的角落里、小树丛后面,我看到了不同小朋友的光屁股。

3、

在小区楼下玩,正好看到两个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在玩耍,突然,穿蓝衣服的小男孩一巴掌打了对方一下。被打的孩子还在发愣。打人孩子的妈妈已经毫不客气地冲了过来,对自己的孩子吼道:“你怎么打人呢?跟你说了不能打人!打人以后没人跟你玩了!”孩子吓得哭起来。反倒让被打的孩子妈妈感到不好意思,连说“没关系没关系”。

其实以上的几个孩子都没有犯什么大错。玩耍跑跳是他们的天性,是高兴的情绪表达;孩子没有羞耻感,在外面大小便也不会有负担;孩子打人也非常常见,只要“度”控制得好,也可以很好解决。

孩子还不懂成人的规则,过早地要求他们遵守社会规范,有可能限制孩子的天性发展。这也许是很多家长不想太限制孩子的原因之一。可是,这样的熊家长却会培养出熊孩子!

到底什么样的事情需要家长真的管管呢?

我们可以参考一个标准,毕竟所有的孩子都会成长为社会人。而实际上法律也好、规范也好,其制定时,是为了“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当然,除了这两条,中国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不可“伤害自己”。

也就是说,对待孩子的所作所为,有三个标准: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只要符合这三个“不伤害”,就可以让孩子去做。

第一个事件中的孩子不符合“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的社会规定,伤害了他人;第二个事件中,不仅伤害了环境,其实对孩子自己也不安全,“隐私”的含义需要从小培养;第三个事件中,违反了“不伤害他人”。

不同的是,前两个事件中,孩子的行为是因为家长的纵容。当家长认为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的时候,孩子肯定不会形成界限。而第三个事件中,家长的反应简直吓坏了孩子,孩子无法从妈妈的反应中学会怎么改正,于是就会演化成继续打人、继续被骂的循环。

孩子是最会察言观色的,妈妈如何对待孩子目前的行为,决定孩子下一步会采取什么行动。

到底该怎么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说出来简直太简单,会让人怀疑它的可行性。其实,当孩子产生错误行为的时候,只需要妈妈和善地告诉孩子:这件事件不可以,并告诉他应该怎么改正。

个人介绍:

美国正面管教在家庭、在学校双授证讲师

高级儿童情商指导师

微博签约自媒体、微博育儿视频博主

宝宝树入驻早教育儿专家

靠谱妈特邀育儿达人

合作请联系:

微博:@Annie妈妈育儿正能量

育儿不仅仅要有方法,还要有态度。方法,指的是我们要掌握的技巧;态度,指的是我们要具有的心态。这两者同等重要——没有态度,再多方法也会失效;而没有方法的态度,面对孩子则会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