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中国人叫汉人,民族叫汉族,文字叫汉字?

小道道20

“汉”,可以说是今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之一:汉人、汉族、汉字……

追溯“汉”之源,乃汉水,也称汉江,是长江的一大支流。刘邦在汉水上游称汉王,称帝后改朝为“汉”。

汉朝是我国第二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公元前206年建立延续了400多年。日渐强盛的汉朝开疆拓土,使中原与边远地区各民族有频繁交往。匈奴人开始称汉人士兵为“汉子”,后被其他民族沿用。扩展开来,所有中原人都被称为“汉人”,中原民族则被称为“汉族”。强盛汉朝的国力与威望足以与当时的罗马帝国相媲美,而且在政治、经济、艺术与科技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可见,这黄金时代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汉服

至于中国文字称之为“汉字”,还得从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说起。

从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后又历经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书体的演变。而其中汉朝出现的隶书,始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使篆书简化为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大大降低了文字的繁难程度,得以广泛推广,成为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转折点。古文字的隶变,既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此后楷、行、草各书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后世中国人便将自己的文字称之为“汉字”。


济南时报

我来说点不一样的,一是为什么偏偏是“汉人”被延续下来成为族称,而不是 “周人”、“秦人”、“唐人”等;二是“汉”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其本义是什么 ,如何一步步延伸为族称的。

一、为什么偏偏是“汉”,而不是周、秦、唐?

毋庸置疑,首先是因为汉朝是个强盛且长寿的王朝,但这远远不够。夏、商、周、秦、隋 、唐、明都很强盛,秦隋是短了点,但其他的几个并不短,周朝更是号称有八百年;如果说唐明是在后面,已经被汉朝抢先“注册”了永久“商标”,但在汉之前还有夏商周啊,特别是周朝,它的资格绝对不比汉朝差。

周朝的资格又好、时间又早,为什么不抢先“注册”呢?原因是当时还没有“ 注册”的必要和意识。在周朝,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都是以所在诸侯国的国名来自称,基本都没必要说统称,比如“齐人”、“楚人”、“秦人”等, 基本没人再在上面加个“周人”的自称。就如今天,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就够了,没必要再说是“地球人”,当年我们的祖先也认为“周”就是“天下”。虽然周边还有戎狄蛮夷等,但它们是未开化的甚至不能称为“人”的野蛮人,相比它们,我们可自称为华、夏、诸夏,但要用这些自称的场合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在周朝的时候,没人去抢注“周”或者“华”、“夏”什么的。

那为什么到了汉朝,就有了“注册”的必要和意识了呢?其实在汉朝的时候, 他们也还没有真正去“注册”,但由于当时的大一统,没有了诸侯国,还因为北方强大的匈奴的存在,让“汉人”这个自称的用处更多、也更自然了。因为两汉长达四百多年,“汉人”这个自称也因此叫了四百多年,都叫得很顺口了。汉朝灭亡之后的魏晋都远远比不上汉朝,而西晋灭亡后,五胡入华,占据了整个北方地区,由此一个区别于五胡的自称与他称就很有用处了,“汉人” 这个“商标”就被真正“注册”下来了,而且用了三百多年都没有挑战和质疑者,到隋唐时早已是大家公认的永久“商标”。

综上所述,“汉人”成为族称之前,人们的自称是国名、朝代名,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各国各朝境内往往是多民族的,于是“汉人”作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族称就顺理成章的延续下来了。

二、“汉”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如何一步步引伸为族称的?

我们知道“汉人”成为族称,是因为汉朝,那“汉”这个字是因为怎样的机缘而被刘邦选中的呢?

众所周知,刘邦是因为先被封为“汉王”,才在夺取天下之后将自己建立的朝代称为“汉朝”。封汉王,是因为封地为蜀地和汉中,而汉中属于汉水流域, 是典型的因地得名。

至此最后一个问题出来了,汉水为什么称为“汉”水,而不是别的什么水,“ 汉”字是怎么来的,与汉水有关系吗?还是其他回答说的来自于与“强壮”相关的本义?

据象形字典(是个网站)陈水旺老师的考据,“汉”正是源自于汉水,最初出现在金文,造字的本义是“流放政治犯的西北水域”。也就是说“汉”是一条河,这条河所在的区域——汉水流域是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放政治犯的偏僻之地,“汉”就是为描述这河而造出来的。

“汉”是如此大、如此有名的一条河,以致还能被引申为“大河”的意思,与“江”“河”同义(最初“江”就指长江,“河”就是黄河)。比如曹操《观沧海》的“星汉灿烂”,汉就是河的意思。

汉中也与河南、河北、江东、江南等类似,都只是一个区域地名,但由于刘邦被封汉王继而建立汉朝,“汉”这个字才引伸出更多的含义(如“汉族”、“男子汉”所包含的),让后人忘记了它与“江”、“河”类似的本义。


wouc

在“汉”以前,汉人称“华夏”。

出处:《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众所周知,周王室自称“诸夏”。而别族亦认可这称谓,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出自四岳之后的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

由于西周王朝对“华夏”的解释皆为黄帝之后,而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楚居》又证实楚人亦自称黄帝之后,所以:华夏=汉。

就已经有了准确的成立条件。

汉人称“汉”因汉朝,而汉朝称“汉”则因项羽封刘邦于汉中为“汉王”。

那么,汉人什么时候开始自称“汉”?

其实,汉朝一开始并不自称“汉”,而是称“秦人”!

《史记·大宛列传》载:贰师与赵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域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又《汉书·西域传》武帝征和四年下轮台《罪已诏》,引军候弘上书:“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勾若马’”。

如果说太史公作《史记》时,尚属“非法作书”,那么,《汉书》作为官方认定的,而且还是帝皇篇章里的,那么其“秦人”之称谓无疑是具有最高权威性的。

也就是说,西汉时汉人还可能仍然自称“秦人”,至少,对外肯定是这样。

出土文物也予以了佐证,如汉永寿八年石刻《刘平国治函谷关颂》:“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以七月二十六日发家,从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万羌、、石当卑、程阿羌等六人共来作……函谷关。”

可见,流布于西方对china、sinae等中国的拉丁字母称呼,将其与“qin”,即大秦联系起来,绝非望文生义。皆因大秦威名远播,即便二世而亡,但是其继任者西汉王朝二百余年里,仍然对外自称“秦人”,直到东汉初仍然如此。

然而,没有什么东西是时间抹不去的,拥有四百多年国祚的汉王朝终将代替石破惊天的大秦帝国。

《后汉书·西域传》载:莎车国大人休莫霸“与汉人韩融等杀都末兄弟,自立为王”。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比密遣汉人郭衡奉匈奴地图,求内附”。“

《后汉书·西羌传》载:“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开湟中,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载,议郎蔡邕在议及破鲜卑问题时曰:“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

《后汉书·耿恭传》载:“车师王国后王夫人‘先世汉人’”。

由此可见,在汉王朝灭亡后,“汉称”已经代替了“秦称”。事实上,自汉武帝击灭匈奴后,西域各国已经有人开始称汉朝的皇帝为“汉王”,称使节为“汉使”,汉朝的军队称“汉军”。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有大量游牧民族内迁,为使区分,“汉人”的称呼已经在民间出现。


所以,可以肯定,汉人之所以为“汉”,完全是因为汉帝国四百余年的国祚与其深远无比的文明影响力。

也所以,历史上以“汉”为国号的政权最多,分别有:

三国蜀汉;

南北朝刘汉(匈奴人刘渊);

南北朝“成汉”(氐人李雄);

五代十国刘知远之“后汉”;

后汉亡后,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占据山西称帝,史称北汉;

五代十国刘龑广州“南汉”;

元末陈友谅称“汉”王。

除此以外,还有数次流民起义政权,如南北朝北魏末年,刑杲率流民在北海(今山东潍坊)起义,自称汉王;无姓家奴、畜生侯景反梁武帝,建国号“汉”;唐“泾原之乱”,朱泚被推举为帝,国号“汉”。

总计史上出现15次,无人可比!因此,在汉朝奠定的现代汉字之原形“隶书”(虽为秦人发明,但为汉朝光大)为“汉字”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無風即風

我来给大家上上课,补一补为什么我们叫汉人,民族叫汉族,文字叫汉字,语言叫汉语!

至从秦朝一统后,就统一文字,度量和车轴;但是由于统一时间不长秦朝就灭亡了,李斯把整个文字从以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篆籀文和其它文字并用到统一规范使用小篆,而小篆书写很慢,又演变出了隶书,但是隶书使用时间短,大多数人还没有完全过度和学习清楚,秦朝就灭亡了。西汉从废墟中慢慢发展起来又遇到匈奴不断侵扰,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兴起不就,便有了王莽夺权,刘秀开启东汉中兴,文化和科技也发展到历史高点,但是文字从小篆的演变到隶书,在民间还有着许多版本或者不一致,导致大家的理解和认知不同。这时有一位伟大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影响中华文化深远的大咖许慎写了一本书《说文解字》。

许慎把古代常用的文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象形字到钟鼎文再到大篆的籀文到小篆最后到隶书一一注解,让汉朝的人们能够感受到文字的优美和意义的一致,经过许慎的注解文字在应用方面和沟通交流都更加畅通,再加上东汉班固出征西域,窦宪灭凶奴,汉朝已经足够强大,影响深远。这是西方人称大汉还是大秦,这时还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听说在西边也有个叫大秦(罗马帝国)的国家,被派出使欧洲已经到了地中海,可惜病死在路上,他叫甘英。

从那以后都叫大汉民族,所以我们都是汉人,使用的文字叫汉字,用的语言也叫汉语。也给后来五胡乱华和魏晋南北朝朝的鲜卑的区分。


懋名顶替

为什么把中国人叫汉人?民族叫汉族,文字叫汉字?这些问题都是相关联的。

1、汉人的由来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也就是我们说的炎黄子孙。

汉族旧时自称汉人,是因汉王朝而得名。刘邦自以汉水为名,后与项羽楚汉相争得胜称帝,建立西汉。

汉朝包括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和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400多年时间,史称两汉时期。

中国人在世界上被称为汉人,与汉朝时派出的使者有关。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是为了沟通西域各国与之一道抗击匈奴。主要是在狭义西域的范围,即清朝乾隆时的"新疆",也是后来左宗棠收复伊犁的新疆。

第二次出使是与西域各国展开友好交往、通商、传播文化。张骞开通的古代"丝绸之路"(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是广义的西域地区。

是指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地。后来张骞通西域成为《西游记》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原形。

东汉时班超于公元97年率领7万余士兵到达里海,并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了起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汉朝时,原来称"华夏"或"诸夏"的人,称自己为"汉人","夷"也就称华夏族为汉人。

张骞出使开通的"丝绸之路",使得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穿上了"灿若朝霞"的真丝朝服,人人羡慕,他们知道这衣服来自汉朝,是从"汉人"那里传过来的。

因为"丝绸之路"是通往世界的最早通道,波斯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大秦(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都与汉朝有了经济来往,之后来自汉朝的人被世界各国叫做汉人。

2、汉族和汉字

国外有根据朝代叫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宋人、华人、支那人(如东亚病夫,歧视性)的,但汉人是最早被认同的称呼,汉族也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人的叫法延续了下来。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人(汉族)。汉人(汉族)使用的语言被称之为汉语,汉字是汉语的书面文字 。

汉族使用的表音、形、意的方块字,被叫做汉字,它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质。

广义的汉字有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以及行书)等文字,流行使用的主要是楷书(行书)。

狭义汉字是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

3、“汉语热”

近代,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被叫做"华人",汉字也被叫做"华文"。

经过改革开放强盛起来的中国,为了方便世界各国与中国经济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形势下跨文化交流需求与日俱增的效应所致,2000年开始,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很快,出现了"汉语热"。

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可以通过汉语水平测试(简称HSK),获得等级标准证书。学会汉语的外国人最直接的功效是找工作比较方便。

除了传授汉语,为了展示出大国风貌、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我国正在开展"一带一路"的活动,这是复兴"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


有书共读

其实中国人就是中国人,并没有中国人就是汉人这个说法。汉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朝代,同时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载体,汉族人民虽多,但仍要团结各族人民。



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人被认为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汉”在古代指宇宙、天河。“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国人并不只有“汉人”这个说法,还被称为“华人”、“秦人”、“唐人”,后来“汉族”取代“汉人”的说法,成为这个族群的代号。


那么汉族是怎么来的呢?楚汉之争后,刘邦建立汉朝,在秦朝的基础进行了经济、文化、思想的大融合,使汉朝成为一个真正大一统的盛世,在与外族的交流上,汉朝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后来,人们就称汉朝中原人为汉人,民族的概念出现后,人们便直接用汉朝把其统治下的人民定义为“汉族”,从此声名远扬,流传至今。而作为华夏主体民族,汉族人民用的文字、语言自然被称为“汉字、汉语”


历史密探

要追溯中国人为何叫汉人,民族叫汉族,文字叫汉字,还得从秦始皇说起。


0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便于管理。


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车辙,统一亩制,其中统一文字意义最为重大。


统一的办法是废除异体字,推行简化字。


秦本隶属西周,通行的是籀文(音同宙),也叫大篆,比划繁重,始皇就让李斯简化为小篆,也叫秦篆。


后来,程邈将其更简化为秦隶。

秦隶的出现赢得天下民众的支持,连低级官吏和底层人民也认识,于是顺利扩散。


这不仅普及了文化,也延续了文明。


中国三千年来民族文明不曾中断,这绝对离不开文字的功劳。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周篆到秦篆,从篆书到隶书,一脉相承。


于是商文化延续为周文化,周文化延续为秦文化,秦文化延续为汉文化。


承上启下的,就是秦始皇的“书同文”。


书同文的结果导致了一个更大民族的诞生,这就是汉。


汉族是华夏民族的升级版,而其形成始于秦。

如果不是因为秦帝国二世而亡,两汉又长达四百年之久,说不定汉语、汉字、汉族、汉人,就叫秦语、秦字、秦族、秦人了。


02


汉语被广为认知,除了时间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空间原因。


汉唐时期几乎绵延了一千年之久,其间“汉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值得自豪的辉煌时代。


汉武帝好大喜功,帝国的疆域竟扩张到2倍以上,广达五百万平方公里,奠定了中华大帝国的基础。


唐太宗雄才大略,采纳了魏征“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建议,不断自我发展,果然九州臣服,八方来朝。


突厥,吐蕃、高丽、日本、波斯,乃至亚美尼亚、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纷纷派遣使者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于是大唐帝国便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中心。

中心自是被人们广泛宣传,定会名垂史册。


汉、唐两个朝代国力最雄厚,文化最繁荣,影响最深远,与世界交流最广泛,因此世人多记得的是汉唐。


汉唐文化自是流传最为广泛。


比如日本旅华学者将大量汉字引回日本,日语中的汉字读音有吴音、汉音、唐音三个系统,由于日本人渡海而来,从江南上岸,最先学去的自然是吴音。


而所谓汉音其实是模仿唐代中原语音的,那时唐的名气还不如汉大,于是便被称作汉音。

而后来宋元明清又不如唐,结果模仿宋元明清语音的称为唐音。


综上可见,即使是秦朝统一的文字,也只会因汉朝的强盛而被记为“汉字”。


唐朝的对外发展的时期,名气还盖不过汉族,因此中国人还是以汉人被广泛传播。


而由于先入为主,即使唐朝越来越强盛,却因流传已久而被默认为“汉族、汉字、汉人、汉语”了。


有书

这个事情首先要算到项羽的头上。

这是楚汉争霸的故事。秦末,大家都起来搞革命。这里面实力最强的是项羽。而刘邦也拉了一次队伍创业,结果融资不到位,要倒闭了,只好带着兄弟投靠了项羽。

这时候,项羽找了一位楚王的后代,放羊的,封他为楚怀王,等于大家在楚王的旗帜下反秦嘛。

因为预言说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怀王就定了一个游戏规矩,大家一起向咸阳进军,谁先到,关中就归谁。

大家就开始起跑了,这是障碍赛,障碍就是秦朝大军。秦朝大军当然怼实力最强的,所以项羽的障碍最大。为了突破障碍,项大哥把碗都砸了,叫破釜沉舟。而刘邦呢,是三分抗秦,七分摘桃,抢先进了关中。

按规矩,刘邦就是关中王。但项羽当然不干啊,砖都是我搬的,你住新房了?

于是,项羽把刘邦约到鸿门吃了一顿饭,刘邦吃了一半,没买单借着上厕所就尿遁了,所以把吃白食叫霸王餐。

吃霸王餐是要付出代价的。项羽冲进来,就把刘邦分配到了边远地区汉中,这汉中跟关中就差太远了。

那汉中为什么叫汉中?因为这个地方有条河叫汉水,而汉水的形状很像天上的银河。而天上的银河就称为汉,《诗经》里说的“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我们汉族,其实是来自星星的民族。

且说刘邦成了汉中王,后面出山跟项羽争天下,刘邦赢了,朝代就叫汉,而汉是中国第一个持久的大朝代,四百年嘛,所以慢慢形成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原人就开始自称汉人啦。

其实,中国不但自称汉人,在某些时候,还有各种称呼,战国时,就是齐人赵人燕人各种人。有的人认为中国的英语CHINA其实是秦人的意思。

到了后面,唐朝很发达,日本过来学习,他们喜欢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中国人在外国聚集的地方,就多叫唐人街。还有叫宋人明人清人的都有。但大致上,叫汉人是主流。


脑洞历史观

汉人不是汉族,汉人又称华夏族,古代中国认为东亚,就是世界,也称天下,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古代中国,亦指儒家文明世界,非国家,非民族,而是天下,天不生孔丘,万古如长夜。

古代中国认为,受儒家文明教化的,乃是人,未受教化的乃是禽兽。

华夏族,亦是指人,非华夏族者,蛮夷也,禽兽也。汉胡之分,乃是人兽之分。

古代,只有汉人国家,儒家国家,文明国家,才称的上是中国,若是汉族不受儒家文明教化,亦是胡人,禽兽也,非中国也。

元清入华,乃是汉族亡国史,非汉人亡国史,汉人非国亦非民族,汉人乃是指受儒家文明教化的人,元清重用儒家文官,以儒家文明治天下,乃是蛮夷入汉,禽兽化人。

民族主义,乃是西方流传过来的思想,皇汉,所编造的元清非中国论,汉族中国论。

乃是用西方民族主义对中国传统儒家文明天下的瓦解,并把其中的历史做为它的原料来构建汉民族主义宏大叙事。

你们要记住,汉族,是近代的产物,西方文明的产物,他是一个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古代中国的华夏族人,是不以血统作为自己的身份认同的。

所以古代中国也不存在什么汉族亡国史,民族和国家,只有人认同它的时候它才会存在。没人认同它,它就是个笑话。

打个最简单的例子,明末汉族官僚纷纷投奔满清。

在皇汉的民族主义叙事中,这群汉族官僚都是群汉奸,为什么国家的统治阶级,民族精英都会是汉奸呢,皇汉百思不得其解。

很简单,那群人根本就不把民族和国家当做自己的身份认同,人家有人家的一套宏大叙事,他们是儒家士大夫,是儒家文明的传播者,是汉人,至于什么汉族,汉奸,亡国之类的,怕是和空气差不多。

那群皇汉口中的汉奸,才是真正的本土中国人,至于皇汉,他们的定位应该是一群被外来文明同化的东亚人。

对了,皇汉一直视明朝为最后的汉人王朝,这又是民族主义叙事对古代中国的扭曲,明朝的定义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君主专制王朝,朱元璋是认元朝为中华文明正统的,并且认为明朝是元朝的继承者。

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所谓的汉族中国,最接近皇汉口中的汉族中国是孙中山用汉族18省建国的构想,但孙中山最后也选择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


真人计划

汉人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汉族则是近代才有的概念。

按照通行的说法,汉族的前身为“华夏族”,在先秦时期由于政治分裂,存在各个支系,随着秦、汉王朝相继统一天下,才逐渐有了共同的政府、共同的文字(小篆、隶书)、共同的价值观(“孝)、共同的边界(长城),以及文人建构的共同祖先——黄帝,统一的华夏族开始出现。秦末汉初,周边政权称华夏族人为“秦人”,但由于秦朝二世而亡,汉朝则享有天下四百年,“秦人”的称谓很快被“汉人”取代。

汉朝解体之后,西晋的统一仅仅维持了12年,即先因皇位之争,爆发“八王之乱”,再由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掀开所谓“五胡乱华”的序幕。按照徐杰舜在《汉民族发展史》中的说法,这时“北方少数民族所建之割据政权,特别是北朝的北魏、东魏和北周的统治者都是鲜卑族,他们对所统治的中原居民,统称为‘汉人’或‘汉儿’。”如高欢曾说,“今以吾为王,当与前异,不得欺汉儿……”“汉儿”在这里显然有了民族上的意义。

后来契丹、女真、蒙古长期占据了中国现有版图的北方地区,他们建立的政权,都沿用北朝惯例,称占领区的人们为“汉人”。《金史》上说,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创造本国文字,其人“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

蒙古灭宋,创立“四等人制”,列于蒙古人和色目人之后的是“汉人”和“南人”,前者指北方的华夏人、契丹人、女真人等;后者则指原南宋境内的人们。这个时候,也还只是北方人会用“汉儿”或“汉人”自称,如张弘范被任命为灭宋元帅时,上书元廷请辞,说“

汉人无统蒙古军者,乞以蒙古信臣为首帅”。

明清易代前后,为同满人(女真人)相对,汉人的含义逐渐明确起来,如皇太极颁布的命令直接说,“今满洲、蒙古、汉人彼此和好,岂不为善乎”,以示大清国内三族“一体”;顺治也有“不分满汉,一体眷遇”的说法。只是这时的遗民,还是自称“华夏人”。

一直到清末,梁启超等将民族、种族概念从西方引入中国,才有中国南北一致自称“汉人”情况的出现,此前基本全是出于其他族群之口。最喜欢使用“汉人”“汉族”等名词的无疑是革命党人,比如孙中山年轻时说“想推翻满清政府,还我汉族河山”;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中说“彼满洲以漠北异类,入据神州,凌虐汉族,种种不平”,饱含着“兴汉排满”的革命激情。

在有着浓厚种族意味的辛亥革命后,新生的共和国选择使用五色旗作为国旗,代表“五族共和”。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明确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汉族是什么,到了这时,终于不再有什么疑问——作者我也可以正大光明地自称汉族人了。



上面挂一漏万,简单说了一下“汉人”“汉族”在概念上的由来。从中可以知道,所谓“汉人”的成分并不单一,金国统治者定义中的“汉人”包括被征服的契丹人;蒙古统治者眼中的“汉人”又加上了亡国的女真人;到了元朝灭亡后,甚至留在中国内地的色目人也都接受了汉文化。汉人群体正是在不断“同化”中壮大起来的,如桑兵所说,“一般而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别,就是同一人群的同化程度不一而已,同化程度高的,在历史上即被指称或自认为汉人;反之,则有各种不同的他指或自称。就此而论,融合而成的汉实为一“大杂种”,血缘上与其他少数民族并没有截然的分别”。

简言之,秦汉王朝灭亡后,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进入中国本部,并建立政权,他们为了区分辖下人口的族群,启用了“汉人”这一原本含有贬义的称谓。其后被称为“汉人”的群体逐渐接受这一称呼,但一直要到清末,中国引进“民族”观念后,原来的华夏人,或者说中原人,才大范围自称“汉人”,直至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