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嗜馬成性?

李世民為何嗜馬成性?

一代明主賢君、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政治修明,經濟繁榮,出現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唐王朝建立之後。李世民掛帥出征,削平群雄統一全國,先後消滅了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強大的軍閥勢力和農民起義軍。李世民領兵作戰取勝的重要一點就是身先士卒,用自己奮勇作戰的榜樣力量來鼓舞士氣。每次作戰,他都親本精騎,衝入敵陣。由於他武藝高強,機智靈活。膽氣過人,雖然身經百戰,卻從未被敵人的刀劍砍傷,軍中將士都嘆為神奇。李世民在馬上得天下,這其中自然也包含著無數戰馬的功勞。他一生喜馬、愛馬、嗜馬成癖,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軼聞趣事。

李世民生長在邊地,自幼練就了一身騎射功夫。從晉陽起兵到登基稱帝。他的生涯幾乎是和弓馬伴在起的。東征西討,出生入死,強弓和駿馬從未離身。

李世民為何嗜馬成性?

在李世民率軍與薛舉的兒子薛仁杲作戰時,他騎乘寶馬“白蹄鳥”,天一夜連續奔馳了兩百里,乘勝追擊.直搗折庶城,迫使薛仁杲率殘部投降。在與劉武周的主力宋金剛部作戰時,李世民騎著駿馬“特勒驃”,猛插敵後,宋軍陣營頓時大亂,潰不成軍,向北逃竄而去。在與王世充對陣時,李世民騎著“颯露紫”,僅率十餘精騎,突襲敵陣,殺開一條血路直衝敵後。與竇建德在虎牢關作戰時,李世民乘“青騅”衝入敵營,只經過四五回合的交戰就大敗敵軍。“什伐赤”、“拳毛駒”也都為他衝鋒陷陣立了大功。唐太宗李世民臨死之前,遺命雕刻“白蹄鳥”、“特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拳毛駒”六匹駿烏來裝飾自己的陵墓一—昭陵,號稱“昭陵六駿”。這六匹石馬生動逼真雄健有力,造型粗獷,質感強烈。六駿形象各其風采,或原地待命,或輕步徐行,或馳騁戰場,或騰空飛躍。這一傑作正是李世民弛聘沙場與嗜馬成癖的真實寫照。

戰事結束後全國統一,李世民騎射的豪興仍不減當年。《出獵》一詩就充分反映了他那嫻熟的騎射技術:“琱戈夏服箭,羽騎綠沉弓。飾曾潛幽壑,驚禽散翠空,”唐太宗對駿馬感情深厚,還寫了一些詠馬詩,他的《詠飲馬)一詩寫道:“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要。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大池裡,騰波龍鍾生。”可見對馬的觀察和喜愛之深。

公元647年,突疑人派使者向斯朝獻良馬百匹,其中十匹尤為健碩,唐太宗稱它們為“十驥”.分別給他們起了十分貼切的名字,如“騰白雲”、“凝露白”、“發電赤”等,並予以精彩評論。

李世民為何嗜馬成性?

據說在貞觀後期,李世民心愛的一匹叫做黃魏驟的戰馬病死,他痛情不已,特詔令樂工作《黃魏疊曲》進行演奏,以表哀思。還有一次,唐太宗特別喜愛的一匹駿馬突然死亡,他不僅為之震怒,竟要將養馬人處死。幸虧長孫皇后用春秋時期的晏嬰勸齊景公不要因為馬死了就殺養馬人的歷史典故提醒他,才使片太宗饒恕了這個養馬人。

當時,大壓虞世南和魏徵等對唐太宗李世民喜歡圍獵都加以勸諫,一是為了他的安全著想;二是怕他興師擾民,但唐太宗仍圍獵不斷。只是在遊獵時,儘量剋制自己不妨農事,不踏稼禾。他認為,圍獵是為了佈陣練兵,強軍防敵,因此,在魚龍川、黃泉谷、驪山、少陵原、廣成澤等地都留下他跨駿飛弛、輕捷矯健的身影。

更為有趣的是,庸太宗競在文成公主嫁人的大事上,出了一個關於馬的難題讓婚使猜。據說難題是這樣的:要婚使把雜處的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駒的母子關係準確的識別出來。吐蕃贊普松贊十布的使者祿東贊才智過人。巧妙地把母馬和小馬駒分別圈起來,暫時斷絕了馬駒的草料和飲水。過了一天,他把母馬和馬駒同時放出.飢渴的馬駒迅速地奔向自己的母親,尋求母乳,依偎不離——難題迎刃而解,令太宗非常高興,不但允諾祿東贊迎娶文成公主入藏,還將琅哪公主的外孫女嫁給了他。

唐太宗嗜馬癖可見一斑,其實中國古代帝王在馬上打天下的數不勝效,他們對於自己的愛騎,怎能沒有深厚的感情呢?唐朝時著名的唐三彩馬匹,家譽海內外,是否因為當時從皇帝到百姓都對馬情有獨鍾呢?不管然樣,唐太宗對馬的偏好是無入能及的。

朋友們,你們呢?喜歡馬嗎?還是喜歡我的文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