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為何寧願在秦國為囚而終,都不願意回國當王?

勇敢堅強ygjq

秦國扣留楚懷王的目的是為了脅迫楚國割讓土地給秦國,而楚懷王不回國的原因是他不想割土地給秦國。另外楚懷王被秦國扣留後,楚國立即立羋橫為楚王,也就是楚頃襄王,此時楚懷王就算逃回楚國,他也當不成國王了。



楚懷王羋熊也算一代有作為的國王,先後打敗過魏國,消滅了越國,與齊、秦共為當時的三強。但是從歷史的記載來看,楚懷王無疑是一個昏君,他沒有重用屈原等改革派,寵愛鄭袖這樣一個妖姬,重用昭陽這樣一個佞臣。從最後楚懷王寧死不給秦國割土地來看,羋槐還是對國家有貢獻,算是一個合格的君主。


楚懷王被張儀當猴子耍,說楚齊斷盟則秦國送六百里土地給楚國。楚懷王信以為真就跟齊國絕交了,完事後張儀只給六里土地,最後六里土地也不給了。於是楚懷王起全楚之軍攻秦,秦國宣太后令白起領兵拒楚,打敗了楚軍,秦國又佔領了一些楚國土地。

秦昭襄王嬴稷給楚懷王說在武關會盟,共同締結友好盟約。楚懷王以為嬴稷是他的外甥,秦國又怕楚合縱攻秦,所以他欣然前往,帶數千王室護衛就出發了。屈原堅絕不同意楚懷王前去會盟,死諫都攔不住楚懷王。最終結果是楚懷王被秦國扣押,要楚國割武關、黔中之地給秦國才放楚懷王歸國。楚懷王自然是不答應,逃出秦國後又被捉了回來,最終客死秦國。



大秦鐵鷹劍士

不要把《大秦帝國之崛起》的劇情當作歷史。所謂秦昭王、宣太后放楚懷王回國的劇情,純粹編造,並無歷史資料支持。

當時的形勢是:秦國不放楚懷王,否則秦國會送楚懷王到楚國;楚國不請求秦國放楚懷王,因為楚國一請求,秦國就會提出土地的要求。

於是就在你不放人、我也不求你的狀況下過了幾年,楚懷王去世了。秦國不得不理虧的把屍體送回楚國安葬。這件事情,讓秦國抬不起頭來,在某種程度加劇了秦國一統的難度——因為沒有人相信秦國了!

在秦昭王之前,秦惠王、秦武王時期,秦國還會和魏國、楚國等進行聯盟,甚至戰國初,還有魏國、秦國共同攻打韓國的記錄。但在秦昭王扣押楚懷王之後,東方六國再無和秦國結盟的記錄,除了張儀時代和秦國結盟的宋國之外。

五國伐齊的趙國接納秦國的原因,是因為燕國的原因。

除此之外,秦國從來沒有一次提出過合縱的方案——因為秦國的提議,在楚懷王被扣押後,再有無人相信。

不要說秦國始終強大,什麼奮六世之威的,如果沒有呂不韋和秦始皇、李斯等人的出現,秦國想要一統非常的難。邯鄲之圍後秦國戰敗到呂不韋做丞相前的時期,秦國也是出於虛弱狀態。

信陵君合縱擊敗秦軍之後的十幾年秦軍不出函谷關就是秦國虛弱的最大證明。正是這十幾年秦國重新組織了自己的力量,才有統一的出現。

扣押楚懷王,除了讓秦國在戰國時不被信任,還在秦亡時有楚人的報復式心理。可以說秦昭王這個愚蠢措施禍害子孫。

總之,不存在秦國放楚懷王回去而他不回去的情況,因為對於秦國來說,扣押行為發生後,無論是否放人,惡名已經形成。放人與否根本就沒有意義。

另外從秦國利益角度出發,不放楚懷王比放楚懷王秦國收益更多。原因在於雖然楚國太子即位為楚王,但畢竟年輕經驗不多,無法鎮壓楚國大臣,形成有效的行政力和戰鬥力。如果楚懷王回到楚國,無論是否復位,楚國都會因為楚懷王的存在而形成一個凝聚的行政力和戰鬥力,收復被秦國奪取的土地,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而被秦國佔據的楚國故地的人們就會反抗秦軍,和前來攻打的楚軍內外合擊擊敗秦軍。不說收復所有的楚國故地,基本上大部分楚國都能收復回來。

楚頃襄王即位後,因為威望問題,很難鎮服楚懷王時期的老臣和貴族,實質上楚國處於一盤散沙狀態。這才是秦國繼續扣押楚懷王的原因:楚國不夠團結,這是楚國被滅的原因,而非楚國太弱。


歷史哨聲

楚懷王姓羋(這個羋姓是楚國王族的通用姓),熊氏,名槐(約前355年―前296年),因此叫羋槐、熊槐都沒錯,他在位時間: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他是戰國時期楚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春秋時期,他的先人莊王給我們留下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開啟了當時楚國的霸主地位。到了熊槐繼位的時候,楚國正處於強盛時期,但後來聽信挑撥,疏遠屈原,面對強秦國家由盛轉衰,自己最後客死他鄉,上演了一代君王的人生悲劇。

回到題主的問題,先說懷王為何為囚?

再說不願意回國當王?是真不願意回去,還是想回回不去呢?


話說懷王被秦人扣押,這一扣直到死去前後就是三年,期間管吃管住,期間他並不是不想跑。據說公元前297年,懷王就趁機跑了一回,秦國得知後,派兵沿途設卡搜捕懷王。懷王也想了辦法,不往南跑,往北面的趙國跑。可這時候的趙國已經國力衰落,到了以後不敢留他,懷王沒轍就往魏國跑,讓尾隨而至秦兵又捉了回去,又關了一年,楚懷王憂鬱得不行,走投無路,直到最後死去,秦人就把他的屍體送了回去,得以葉落歸根。


史說新傳

不是不想回,而是回不去。

起初剛剛被秦國扣留時,楚懷王堅決不妥協,一不投降、二不割地,留在秦國似乎還有那麼點兒噁心噁心秦國的意思。畢竟,秦國原本也沒打算長期扣留楚懷王,只是想奇貨可居,撈些外快而已。結果,外快沒撈著,砸手裡了。



後來,楚懷王被扣沒多久,他的兒子熊橫就在楚國被擁立為君,是為楚頃襄王。而且,楚頃襄王為了自己到手的王位對秦國絕口不提要求歸還楚懷王之事。頓時,楚懷王失去了其奇貨本該擁有的價值,成了燙手的山芋,秦國是放也不好,不放也不好,真應了前面那句話,砸手裡了。不過,在權衡利弊之後,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最終還是決定先扣著楚懷王再說,說不定來日能夠派上用場也未可知。



此後,楚懷王曾經策劃過一次出逃。可惜,秦國勢強而楚國勢弱,況且彼時的楚懷王已經是過氣的楚王,基本無利可圖。所以,誰也不願意趟這一趟渾水。楚懷王逃到趙國,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把他禮送出境;逃到魏國,魏國又懼怕秦國而不敢留他。最後,楚懷王被秦國的追兵給抓了回去。



自此,楚懷王心灰意冷,出逃已然無望,而兒子又搶班奪權繼位為君,即便逃回去,自己又算什麼?趙雍主動退位還能有個主父可做,可自己能做什麼?最後,鬱鬱而終,客死他鄉。死後,秦國派人護送楚懷王梓宮歸楚,這位頗有點骨氣的悲劇人物也算是葉落歸根了。


不務正業歪醫生

《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的楚懷王,被囚秦國的前前後後 集賢院居士

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在甘茂離開秦國投奔齊國之後,發生了一件更加轟動的大事件:楚懷王被秦昭王劫持在咸陽!

這位楚懷王羋姓,熊氏,名槐,熟悉戰國曆史的朋友都不陌生。他是楚國從鼎盛走向衰弱這個階段的楚王。楚懷王繼位初期,還能重用屈原等一班人才進行了改革,打敗當時的強國魏國,滅掉了曾經輝煌的越國,使楚國成為了疆域最大人口最多也是國力最強的國家,他還一度被推選為六國合縱抗秦的合縱長。



然而這一切的強盛形勢都因為張儀的那次著名的欺騙而灰飛煙滅,楚懷王聽信了秦國使者張儀和楚國鄭袖,子蘭,靳尚等人的蠱惑,不顧屈原等人的極力反對,主動破壞了齊楚聯盟,後來向秦國索取許諾的土地當然無果,一怒之下進攻秦國又被秦國齊國兩面夾攻,接連慘敗導致國土淪喪。楚國這時已經徹底走向衰敗。這些在上一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也有介紹。

俗話說,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但是天真的楚懷王卻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繼位後,極力討好楚國,給楚懷王送來了很多美女和豐厚的財寶,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楚懷王非常高興,照單全收笑納了。 公元前304年,懷王曾經在黃棘(河南南陽)秦國與昭王訂交,秦國那次態度很好將以前侵奪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歸還給楚,要求楚王斷絕與韓、魏、齊的合縱聯盟。楚懷王竟然又同意了,兩國真的成了兄弟之國。

楚懷王的反覆無常激怒了齊、韓、魏,三國聯合起兵伐楚,楚軍大敗,楚懷王沒有辦法只得派太子熊橫做人質,求救於秦。秦派軍隊救楚,三國退兵。秦與楚的關係經過這場考驗以後,似乎更加牢固了。 公元前302年,楚太子熊橫殺死秦國大夫後逃亡回到楚國。 公元前301年,秦與齊韓魏三國聯合起兵共伐楚。楚軍大敗,喪失了重丘(河南駐馬店泌陽),楚將唐昧被殺。 公元前300年,秦再度伐楚,攻克襄城,直指郢都,楚軍死兩萬,將軍景缺被殺。懷王震恐,派太子熊橫到齊國為人質,向齊求救。 公元前299年,秦再次伐楚,攻取八城。


同年秦昭襄王邀楚懷王在秦國武關(陝西商州商南)會面結盟。信上說:“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於黃棘,太子來秦,兩國至歡。不幸太子辱殺寡人重臣,不告而逃。寡人不勝惱怒,故舉兵侵討君王邊境。現在寡人聽說君王將太子送到齊國為質,以求與秦相平。寡人與楚婚姻之親,又是近鄰之國。今秦楚不歡,難以號令諸侯。君王如與寡人再會於武關,當面相約,結盟而去,則寡人之願也。”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結盟地點在秦國境內而不是中立國,這個危險程度是很高的。昭睢等楚國大臣堅決反對,但是楚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因為私心極力慫恿他爹去。楚懷王因為急於和秦國結盟對抗諸國,把以前秦國對楚國的種種羞辱拋到九霄雲外,賭徒似的鋌而走險前去赴約了。

秦昭王伏兵武關,等懷王一來,便關閉了城門,挾持懷王來到咸陽城。到了咸陽之後,懷王才看到秦昭王。秦王接待楚王的禮儀不是兄弟國家之間的平等的禮節,而是上對下、君王對藩臣的禮儀。懷王十分惱怒,可是身邊沒有一兵一卒。 秦王要挾他割讓黔中、巫郡。楚王要和秦結盟,秦王說:“憑什麼?”秦王要楚國先割地,再訂盟。楚王說:“秦詐我,又要挾我要地,不行!”“不行就不許回去!”秦王回答說。楚懷王要說還是比較有骨氣的,身陷險境之中,對於割地的要求依然堅決不肯。於是楚懷王被困在咸陽,失去了人身自由。

這一關就是兩年,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和他兒子一樣找了個機會逃走,秦人封鎖通往楚地的道路。懷王只能逃到趙國,趙國害怕得罪秦國不敢收留他,懷王企圖逃往魏國,但被秦國追兵捉回。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憂鬱成疾,命喪咸陽。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一位堂堂萬乘大國的國君,竟然被另外一個國君陰謀拐騙並且囚禁在異國他鄉長達三年之久,始終不失氣節,沒有辜負國家,最後悽慘死在敵國。 楚國人從此世代懷念懷王,耿耿於懷上百年,”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的楚國歌謠讖語最後也實現了,楚國雖然被秦國滅國但是僅僅十幾年後來自楚地的陳勝,項羽和劉邦最後又反過來滅掉了秦。真所謂天道輪迴,報應不爽!


集賢院居士

歷史證明,秦帝國對楚背信棄義,是對立國八百年的楚國的冒犯,從此楚人對秦非常忌恨,從國王到國民沒有人對秦有絲毫好感,張儀這種卑鄙小人在秦大行其道,說明大秦國政的邪祟,也說明大秦被世人不認可,後世之人總覺得秦滅可惜,但秦滅從楚懷王這件事就開始釀下根源,註定他的合法性有問題,也不可能長久。在當時列國中,楚人文化和經濟是最發達的,尤其是楚祭祀文化,一旦把秦列為敵人在祭祀中讀出,就等於秦已成楚公敵,自然全民恨秦。

後來的歷史大家都明白,秦滅楚最終被楚反噬,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為什麼楚人那麼堅信,這不是讖言,而是楚國八百年,故國情深,深入人心,楚人人人恨秦,王公貴族,平民百姓,所以大秦無論合法性或是民心方面是得不到楚人認可的。

我們談論歷史的時候一直爭論陳勝吳廣是不是因為苛政而起義,實際爭這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楚人不認可秦的統治,隨時都可以以任何原因反抗秦的統治,而不是秦到底是不是苛政,只要有風吹草地,在楚的大地上可迅速成燎原之勢,所以秦為什麼這麼短時間破滅一點不奇怪,更何況當時代表楚國上層的貴族還在,他們號召力也是很強大的。

秦滅於楚早就奠定了,自作孽不可活,漢朝幾乎是楚的翻版,全盤繼承了楚國禮儀和文化,當然劉邦本就是楚人,只是叫漢不叫楚而已!


風行天地間

楚懷王熊槐生於前355年死於前296年,羋姓,熊氏,名槐,湖北廣陵今湖北荊州人,楚國國君,在位時間從前328年到前299年。

公元前299年,當時秦國已經攻佔了楚國的八座城池。於是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

楚懷王不聽昭睢和屈原的勸告前往武關,被秦國扣留。秦王於是逼迫他割地保命,楚懷王肩負國家存亡的責任感,於是嚴詞拒絕。

秦王由於無法達成拿到楚國領地的心願,只能一直囚禁楚懷王。楚懷王被扣期間,楚人立太子為王,即是楚頃襄王。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逃到趙國境內,趙國不敢收留他,於是楚懷王企圖逃往魏國,卻被秦國追兵捉住。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憂鬱成疾,死於咸陽。秦國就把遺體送還給了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楚懷王有著“寧做棄子不當棋子”的悲壯!楚懷王寧死不割地,忠於社稷,表現了高度的晚節,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如果他想早回國,割地求和就好了,可見他置生死不顧,寧可被囚,也不願割地回國享榮華富貴,他的精神是真的難得的,可敬的。

他熱愛自己的楚國,表現出高尚的節操,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後人的尊敬。


隔山聽風吟

楚懷王不是不想回楚國,而是回不去。

公元前229年,趁伐楚勝利取得八城之時,秦昭王送書與楚懷王:

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於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

楚懷王不顧昭睢勸阻堅持入秦與秦王一會,人武關會盟,結果被秦昭王挾持到了咸陽,“朝章臺,如藩臣禮,要以割巫、黔中郡。”到了這個時候,天真的楚懷王還堅持先會盟,再割地,秦昭王卻堅持必須先取得割讓的巫、黔中郡,楚懷王大怒,“秦人留之”,被人秦國軟禁了下來。

楚國大臣便立楚懷王太子為楚頃襄王。秦國眼見要挾楚懷王不成功,楚國又立了新王,便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攻下了十五座城池。

前297年,即楚頃襄王二年,楚懷王從秦國逃跑,打算逃回楚國,結果被秦人發現,立即封鎖了秦楚之間的通道,“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

楚懷王又打算先逃往趙國再轉歸楚國,但是趙國君主趙惠王也剛剛即位親政,不敢得罪秦國,便拒絕楚懷王入境。

楚懷王再次改道準備逃往魏國時,被秦國追兵攔截,楚懷王又被帶回秦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復之秦。”

再次成為秦國階下囚的楚懷王抑鬱發病,前296年病死在秦國。死後,秦國將其屍骨送回了楚國,總算是“葉落歸根”。


魚兒讀書會擺尾


愛袁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楚懷王,熊槐(好像是叫這個名字吧)在位期間,對應的是秦國的秦惠文王和張儀時期。



我們知道,秦惠文王是一個帝王心術玩兒的非常溜的一個人。也正是如此,張儀才可與之一同縱橫七國,讓風雨飄搖的秦國悄悄崛起。

在既定總量的資源和土地不變的情況之下,一個國家的崛起,必然會以損害另一個國家喂代價。戰國時期,更是如此。

再說為何“楚懷王不願意回楚國”。一來秦國不願意放其回國;二來是楚懷王對自己的楚國過於自信,認為自己不在,楚國也可安大局。只可惜,現實給了他一個狠狠地耳光。最後客死他鄉,流離失所,終於秦國。

總結來說,他是不能回,而不是不願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