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每年因肺癌發現太晚致死60萬,事實證明必須重視肺癌定期篩檢

國內每年因肺癌發現太晚致死60萬,事實證明必須重視肺癌定期篩檢

肺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

在國內,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病人中的9成,其又可細分為肺腺癌、鱗狀細胞癌與大細胞癌3種;而其中的肺腺癌,與抽菸較少關聯性,也最常見,不少名人都罹患了肺腺癌。

初級篩檢多用胸部X光

要得知患者是否罹患肺癌,臨床上有些篩檢工具,最廣泛應用的就是胸部X光。敏感度雖嫌不足,但醫生可藉此初步評估患者罹癌機會,若是認為患者X光片中有些不明陰影,或是有些臨床表現很像肺癌,或是有老煙槍、肺癌家族史等背景,則也許會再進一步安排如電腦斷層等更高階的檢查。

但要提醒民眾不必有電腦斷層愈多切、效果愈好的誤會。舉例來說,一般常人每分鐘的心跳約是70下,因此,64切的電腦斷層足以切出不受晃動的影像,況且肺臟不可能像心臟般有這麼快速的跳動。

國內每年因肺癌發現太晚致死60萬,事實證明必須重視肺癌定期篩檢

高階影像檢查輔助正確診斷

除了胸部X光、電腦斷層檢查外,磁振造影、正子掃瞄檢查也可輔佐診斷肺癌。以磁振造影為例,對已確診的肺癌病人來說,該檢查有助釐清肺癌細胞是否已侵犯周遭骨頭、神經、血管,患者究竟是關節、筋肉疼痛,還是癌細胞侵蝕到骨頭,尤其是看癌細胞是否已入侵腦部,此檢查尤其重要。

正子掃描(PET)對肺癌,算是種機能性檢查,檢查前醫事人員,會先為患者注射氟化去氧葡萄糖針劑,由於快速分裂之肺癌組織會大量吸收氟化去氧葡萄糖,又無法正常代謝已氟化之去氧葡萄糖,因此打完針後,體內腫瘤處顯現的氟化去氧葡萄糖訊號會較正常組織處更強,可藉此評估患者體內是否有活性較強的腫瘤存在。

任何檢查皆有極限

大家也許會疑惑,有些人每年都有做胸部X光等健檢,為何沒能及早察覺出異樣?要強調地是,任何檢查都有其極限,X光可用於初步篩檢,但未必能100%確診,有些肺腫瘤太小或位置關係,單靠X光未必能察覺出異狀。

國內每年因肺癌發現太晚致死60萬,事實證明必須重視肺癌定期篩檢

原則上,50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進行1次胸部X光檢查。但若是老煙槍、有肺癌家族史、咳嗽超過2周以上、咳嗽情況改變(比如說老煙槍習慣清晨咳,中午、晚上不太咳,突然變得一天到晚都在咳)等高危險族群, 40歲以上也該要有定期體檢觀念。

每天1包煙罹癌機率高10倍

根據研究顯示,每天抽1包煙者,其罹癌機會約是不抽菸者的10倍,其他可能導致肺癌的危險因子還有二手菸、空氣汙染、置身於放射物質環境、飲食高脂者等,都應儘量避免。

另因部分肺癌病人有家族傾向,臨床曾出現一家多人先後罹患肺癌家族案例,除了共同生活的環境因素與飲食習慣,也可能與其體內產生或代謝致癌物基因的活性,或基因是否容易受損的遺傳因素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