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那么多昏君却被说成明君?

钱用草袋装89时尚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平时并不关注清朝历史,关于清朝故事的来源主要是评书、武侠小说。第二种可能是故意这样提,其目的通过各答主的论证来澄清清朝皇帝的具体状况。

实际上,抛开清军入关后发生了滥杀事件来说,清朝的皇帝真的找不到昏君。清十二帝可以一一枚举。

一、清太祖努尔哈赤,提出了“七大恨”,组建了八旗军,统一了关外,建立了后金国,历史上没有干过什么荒淫无耻的事情,一位终生征战的开国之君;


二、清太宗皇帝皇太极,继位之后,加强集权、国内改革、屡败朝鲜、统一漠南,出奇兵绕开宁锦防线,攻入北京城下,离间袁崇焕,让崇祯自断手臂杀袁。拿下锦州,降服祖大寿。为清朝下一阶段攻入明朝统一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清世祖福临,在多尔衮的辅助下清军入关,建都北京,在位期间,禁止满人权贵跑马圈地,勤于理政,关心民间疾苦,放松逃人法。大兴汉学,重用汉臣,加强民族融合。

四、清圣主玄烨,杀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葛尔,在雅克萨打败俄罗斯,修建承德避暑山庄,确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的外番朝觐制度,确定了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五、清世宗胤禛,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和反腐败倡廉,设立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加强集权,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裁撤土司,改为中央任命的官员,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的控制,雍正在位期间,西藏与青海正式纳入大清版图。虽然发动文字狱是他的污点,但是站在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很难说他那是昏庸。

六、清高宗弘历,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施政,先后平定大小金川、新疆,蒙古,设置伊犁将军府,正式将新疆纳入帝国版图,延续了康雍乾盛世。不足之处是文字狱,好大喜功,宠幸和珅,致晚年吏治败坏。终其一生,还是勤政爱民,精心治国。

七、清仁宗永琰,查办和珅,充实国库,推出“咸与维新”的施政方针,意图扭转乾隆晚年造成的大清颓势。但是从小接受保守教育的他坚持了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对外来的事务仍然采取盲目排斥态度,使得中国与现代文明越来越远。永琰虽然资质平庸,但终身勤勉,屡下罪己诏,但是天下乱象已现,白莲教、天理教横行,平乱乏术,甚至让天理教打进了紫禁城。


八、清宣宗绵宁,也就是道光皇帝。道光即位之初颇有振作之意,先是平定了西域浩罕汗国张格尔叛乱;随即痛下决心禁烟,与其父嘉庆的纸上谈兵不同,道光的禁烟令进行的相当彻底,委派林则徐为禁烟钦差大臣前往广东。道光帝例行节俭,龙袍上都打了补丁。然而道光帝天性懦弱,在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没有果断的以举国之力与英军作战,左右摇摆于战和之间,指挥御敌乏术,使得清军在原本火器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多次贻误战机,最终割地赔款,开始了清廷卖国的时代,道光自知愧对祖先,鸦片战争后急怒攻心,忧愤吐血而亡,死后未立功德碑。

九、清文宗奕詝,在位之时立志重振朝纲,提拔敢于任事的曾国藩,肃顺,革除道光朝的一些投降派,然而咸丰朝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入侵,使得这位皇帝所面临的局势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个人能力所能应对范围。面对着英法联军的入侵,咸丰帝跟父亲一样战和不决,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最后远逃热河。


十、清穆宗载淳,在位期间发展洋务,开始向近代化迈进,史称“同治中兴”。但是因为西太后慈溪垂帘听政,同治帝一生未能掌握实权,忧愤中寻花问柳,传说得花柳病而死,历史上说是天花。不是昏庸无道,实为未及掌权,成为慈溪恋权的傀儡。


十一、清德宗载湉,光绪即位之初发生了中法战争和收复新疆战争中的大获全胜,涌现出了以左宗棠和冯子才为代表的外战名将,尤其是中法战争甚至激起了法国政坛的动荡。然而慈禧主导下的清廷居然主动求和,酿成了不败而败,令人惋惜。其后历经中日战败,八国联军入侵,对外战争中是胜也败,败也败,割地赔款达到了极致。光绪一生,励精图治、还冒险开启百日维新,但是朝政在慈禧把控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最后被慈禧幽禁瀛台,郁郁而终。


十二、清逊宗溥仪,三岁继位,清朝已经在慈禧太后的折腾下病入膏肓,回天无力。尚未成人,便被逼逊位。其长大后,还心心念念不忘祖宗荣耀,“历史使命”,复辟失败后,被日本人利用,成立伪满洲国。解放后,接受劳动改造,后被共和国赦免,成为文史研究员。

诸君,清十二帝一生,虽然能力有强有弱,但是没有一个是胸无大志,不理朝政,杀害忠良的,而且个个都是充满了危机感,一心要振兴大清江山。虽然站在现在的角度那是开历史倒车,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但是作为他们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政治立场,却绝对不是昏君。


谢金澎


因为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定都北京繁衍二百多年,客观来说,当今上层社会多有一些满清后人,舆论上造势颇多,清宫剧火爆多年就是一个例子,而清宫剧都是歌颂清朝盛世的,负面影响闭口不提,造成大家没有全面了解清朝。

评价一个朝代,要综合皇帝的文治武治全面来看,而不是只看勤政与否,明朝皇帝虽多怠政,有着很多负面影响,但是也没有清朝如此之多的割地赔款,而清朝后期割地赔款无数,却被后世有心之人包装成为勤政有为之君。

在康乾盛世中,所谓的康熙大帝在东北通过平等的尼布楚条约让给沙俄140万平方公里土地,雍正帝在西北割35万平方公里让与沙俄,道光起,更是割地赔款割的手软赔到倾家荡产,这样的朝代皇帝被称之为明君,天大的笑话。

清朝康熙起开始大兴文字狱,之前朝代虽有文字狱不过都是小范围的,而清之文字狱延绵康乾盛世一百年多年,管控人民思想,历代之最,影响恶劣,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可以叫你身死族灭,在那种环境下,举国上下歌颂皇帝,过分吹嘘,也是后世史料上为什么清皇帝多明君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时风气开化,广开言路,言官以骂皇帝为荣,虽有负面影响,但是其积极意义也很大,西游记讽刺朝廷都无事,当然现在有很多谣言称其西游记在明朝是禁书,其实是没有的事。

现在有相当部分人将清朝的割地赔款责任推给封建制度,推给儒家思想,真是无稽之谈,客观上封建制度的确有它的缺陷,但是封建社会家天下帝王不作为不是更大责任?

明朝时对西方两次海战,屯门海战与料罗湾海战,皆胜,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发现西方火器先进以后,马上仿制学习,清朝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间十几年,竟然什么都没有做,被打的一塌涂地却没有清醒过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都破,咸丰帝病死热河,才开始洋务运动,固步自封如此,你给我说清朝多明君,笑掉大牙,而所谓的洋务运动也是花架子,甲午战争中被晚几年明治维新的日本打成狗,何其可笑。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清宫剧的美化盛世,终究会随着时间而消逝,留给后人客观的历史。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1


清朝的昏君很多吗?未必。


虽然清朝的皇帝说不上多么明,比方说道光以节俭闻名,穿衣服都穿有补丁的,但是每个补丁的造价20两银子,算是奢侈版的乞丐装了。


比方说嘉庆,一辈子活得平庸窝囊,死都死得稀里糊涂的。


但是说这些皇帝是昏君,也不太对。他们还是在努力做事情,希望这个王朝在自己手里变得好些。


清朝的康乾盛世曾经达到了帝国时代王朝的顶峰,和此前各个皇朝的盛世相比不遑多让。


盛世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人口增长,经济繁荣,杜甫诗中写开元天宝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但是中国各个王朝中,所谓盛世,人口一般都在2000万到6000万之间,我们喜欢的三国时代,更是人命贱如草,据统计三国时的人口只有一千多万。所以在乱世如果你是牛人,你会活得很肆意,但是你如果是草民,在乱世会很痛苦。


在帝国时代人口过亿是个坎,一旦人口过亿,就会引发饥荒,饥荒带来战乱,比方说明朝的灭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口增长,又恰逢小冰期引起了全国性饥荒。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人口创纪录的达到了三亿多,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固然是由于玉米红薯的引进,解决了粮食问题,但是也和康熙雍正乾隆的刻意经营不无关系。


把清朝放到历史中各个朝代中去看,入关后的九个皇帝也算及格,他们工作认真,没有什么大的人格缺陷,不会饥荒来临时让百姓去吃肉糜。


清朝皇帝们真的算不上昏君,即使像亲自去红灯区所体验生活的同治,也只是荒唐远远没有达到荒淫的地步。


2


但是清朝皇帝们的悲哀恰恰在于,一个老大帝国,一头撞入现代化的世界,而不自知。


今天我们可以开上帝视角看到在康乾盛世的后期,在乾隆皇帝为了十全老人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世界却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乾隆四十五年,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


乾隆四十九年,哥伦比亚大学成立。


乾隆五十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


乾隆五十四年,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两年后,美国通过《人权法案》。


乾隆五十八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


世界在悄悄的改变,但是乾隆皇帝和他的帝国却浑然无觉。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在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时,大清王朝还为这位蛮夷使臣要不要演礼下跪而扯皮,那一年当了58年皇帝的乾隆大帝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天朝统驭万国,抚有四海,蛮夷来纳贡跪自己理所应当。


很多年后,孔飞力在他的《叫魂》一书中形容这时候的乾隆帝国,用了马克吐温一部小说的名字镀金时代”,表面光鲜亮丽,但是内里却已经开始变质腐坏了。


乾隆六十年科举时,参加会试者的80岁以上的老人有116人,各地把这当成一桩功绩向乾隆上报,当很多人从红颜到白发皓首穷经的研究八股文时,西方的工业革命已经启动,四十五年后他们将再次造访大清这位老大帝国。


其实清朝很多皇帝算不算昏君?


我觉得不算。


只不过他们大多运气不好,遇到了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他们想靠着祖宗成法来稳固自己的帝国,却被降维打击,毫无还手之力,他们的每一次应对才显得笨拙、可笑。


当变化来了,却不知道变通,大约除了走向灭亡也就没有别的路了。


============

文/ 薛白袍

薛白袍

反问一句,清朝哪个皇帝昏庸?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汉民族建立的王朝相比,清王朝的皇帝们绝对是勤政的楷模。不要因为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就整天满脑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论杀人,中国历史上的汉族皇帝们一个比一个厉害,暴君比比皆是,而清朝的皇帝们哪个是昏君,哪个是暴君呢?

当然,首先还是应该把清朝的皇帝分一个类,因为有些皇帝在位时间不够长,不能以他们短暂的还未亲政的执政期来评价他们是不是昏君。比如同治皇帝和宣统皇帝,一个19岁就去世了,一个只当了3年皇帝,清朝就灭亡了。而其他的皇帝虽然建树程度不同,但在中国历史上都堪称模范皇帝。

康雍二帝堪称清代皇帝勤政典型中的典型。康熙皇帝在年轻的时候常常在辰时就结束了早朝,而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七点,这个点皇帝完全有理由躺在被窝里面睡大觉。明朝的万历皇帝睡了三十年,明朝岂有不亡之理。

雍正皇帝就更夸张了,他坚持每天让军机大臣到御前领旨,每天长期只睡四个小时,坚持自己批阅奏章,这是常人都无法体会的。

康雍之后的清朝皇帝都师法康雍二帝,不敢怠政,嘉庆帝,道光帝虽然开创不足,但是此二帝并无任何瑕疵或者绯闻流传。

咸丰帝可能是其中一个个案,因为纵观整个清朝,真正沉溺于声色犬马过的只有咸丰帝一个人,但是咸丰帝自我沉沦也是在逃往热河之后才发生的事情,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咸丰帝无计可施,他又极度反对洋人进北京,因此在热河纵欲过度,最终31岁就驾崩了。

光绪帝则更是明君的代表,没有光绪帝的努力,我们也可能看不到清王朝后来的政治变革。


青年史学家

题目就有问题,我很好奇提问者的智商是否有问题。

首先,清朝一共十二代帝王,把同治这个短命鬼以及溥仪这个小孩子去掉,清朝还真无昏君。而且我很好奇这十二个君主是如何产生“那么多昏君”的。尤其是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那都是不世出的明君,尤其是康熙,都做到传统君主的极致了,就连比较顽固的明朝遗民黄宗羲都称赞“今圣天子无幽不烛”,甚至称赞康熙统治之下“拭目以观太平”。雍正和乾隆也不必说,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等政策,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合理朝廷税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乾隆自不必说,一辈子以他爷爷康熙为标杆,蠲免力度为历史之最,而且在乾隆统治下,中国疆域达到了极致。

其次,晚清时期嘉庆、道光虽然不如前面的几代贤名,但是总体上还是中规中矩。咸丰虽然不咋地,但是在用人上也比较高明。后期的同治、光绪两代实际统治者是慈禧,慈禧以个人能力给清朝又续了几十年的命,同时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开端,虽然得罪了洋人导致庚子国难,但是慈禧仍然能够在战后跟上世界潮流开启了宪政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之所以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不过是民族主义心理作怪,毕竟他们心目中“光伟正”的汉族人被清朝征服,因此产生了极度自卑的心理,再加上他们死鸭子嘴硬的特点,自然会极力否定清朝,来达到他们逃避事实的目的。


北洋海军陆战队

两点,第一是培养模式。第二是勤政。

清代的君王选拔和明代完全不同。明代属于嫡长子继承制,整个明代都没有跳过这个圈,即使在万历时代,皇帝为了将福王扶上皇位,和朝臣闹到那样一个地步,最后都只能退让。嫡长子就是嫡长子,连皇帝都不能按自己的心意挑选候选人。这就使得明代的继承人稳如泰山,不需要如何出色。这就变成皇帝压根就没好好的培训,我们仔细想想明代君王的名单,除了开国的朱元璋,造反的朱棣以外,也就明孝宗很优秀,还有哪个是正常的皇帝。而藩王就更坑了,由于明代对藩王的防范,藩王根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明代两次继承人断层,换上来的藩王(嘉靖和崇祯)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而满清则不同,首先满清的太子争夺战非常激烈,甚至残酷。从努尔哈赤起,到咸丰皇帝登基(同治是独苗,光绪,宣统都是凭借和慈禧的关系),哪一任皇帝在登基之前不是认真学习,勤勉做事?哪一个皇子认为自己一定就是下一任的君主?而且皇家无亲情,在满清生在帝王家是幸运,也是不幸,当年四大贝勒争位,九王夺嫡的历史历历在目,不是说你不想做皇帝就可以任意妄为。阿奇那,塞思黑(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去除八阿哥,九阿哥的王室地位,处死,改名满语猪,狗)的名称谁想给自己来一个?所以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办好皇帝父亲给自己的一切差事,这不仅仅是争权,更是保命。而在这种近似于养蛊的培养方式下,满清的皇帝素质和明代那种仅凭身世就可以轻松坐上皇位的太子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这样培养方式下的皇子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也自然会延续皇子时期的习惯,加上满清一些变态的祖制,比如早上四点上早朝,比如嫔妃不得在皇帝身边过夜,甚至房事的时间都有了控制。这些祖制实际上使得满清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勤政是必然。明代皇帝不勤政虽然有言官骂,但只要脸皮厚点,当看不见就没事。满清的皇帝不勤政,太监那关都过不去。

当然,满清那上千个不平等条约是不争的事实,而明代以气节著称,应该不至于这么恶心。但实事求是,也是因为满清碰到了五千年未有之变局。满清的局面给明代,我估计明代也好不到哪里去,要么亡国,要么和满清一样。

文中我多次提到实事求是,我认为历史研究就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过多的掺杂个人情感,虽然我也不喜欢满清,但在君王能力上,满清远胜于明代,这就是事实。


云在蓝天8480

我本人对清朝并不反感,毕竟没有清朝就没有现在的中国版图,但是受不了清吹的太过了。

清朝吹的皆明君才国祚二百七十六年,明朝被喷皆昏君同样二百七十六年。清朝前期康熙雍正还称得上明君,尤其康熙帝的功绩感觉只比始皇帝,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这四帝稍次一点。雍帝论勤政在历代皇帝排得上前五。

但是后面的几位皇帝没有大功,也没有大错,只能算得上平庸。评价一个人不能由于他不是一个坏人,就说他是一个好人。这世上占最多数的是平庸的人。(当然我们小时候总会认为自己自命不凡)。

明朝皇帝也称不上昏,举个例子明朝敢跟皇帝直接在朝堂叫板的铮臣有很多,这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死,而是他们了解皇帝不会杀他们。但是清朝哪个大臣敢直接跟皇帝叫板?甚至敢骂皇帝?

然后某些人会说清朝被亡是因为外力。难道对当时的明朝来说努尔哈赤,皇太极不算外力吗?明确实亡于李自成,大多数的原因明朝无论皇帝还是官员一直没有重视李自成,对农民起义不屑一顾,把重兵全部用来防御后金。

最后我想说,请正确看待历史,别为了抬高某一朝,而贬低另一朝


一叶飞尘

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答案。

首先我们看个人素质。

满清入关时,大约有20万人口,5万左右的军队。却要管理一个月左右的汉族人,清朝统治者高层内心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忧患意识的。

他们明白,稍有不慎,汉族人就会跳起来,把满族人打得落花流水。就连孝庄皇太后也明白这一点:如果北京城守不住了,天底下就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了,就算回到东北老家,也会被汉族人追到那个地方给杀死。

因此他们培养接班人的时候就比较严格。要求自己的皇子们,要认真学习满文,要练习骑马射箭,要学习四书五经,要学习治世攻略,要学习前朝典藉。

当阿哥稍稍年长后,就要外出历练办差,提高实际办事能力。了解社会上的复杂情况,学会和朝中大臣,权贵知识分子博弈。

清朝并没有立嫡立长的制度,在皇子们经受过历练之后,皇帝会从中选拔一个当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这种继承制度比前朝的要进步得多,选拔出来的太子一般水平都高于平均线。

因此清朝的皇帝个人素质确实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高。

然而我们还要看另外一个问题,单纯一个皇帝是很难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的。

一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清朝之前,基本都实行的是内阁负责制。也就是说有皇帝组成一个内阁,有内阁对日常事务给出处理意见,最后交由皇帝最后裁决。内阁会对皇帝的权力进行一定的限制和制约。

清朝的军机处不过是皇帝的附庸和奴才,清朝的皇帝,把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皇帝的能力又是有限的,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社会动荡。

而在皇权专制时代,真正确定一个国家走向的是地方权贵和知识分子集团。只有取得他们的支持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清朝最后的灭亡就是清朝的皇族和地方权贵知识分子的利益诉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并且产生了激烈冲突。

也就是说,清朝的政治制度并不好,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明朝的政治多好。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就是皇帝的格局。

对于一个立志做大事的人来说,能力倒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格局。

格局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的整体思维和控制能力,确定了你能走多远做多大。

明朝的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先进的,其中和世界各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明朝末年的孙元化是一个基督教徒,曾担任兵部尚书。他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武器,用来抵抗满清的侵略。

也就是说,明朝的皇帝还是比较重视外来文化的。甚至在宫廷中还有一些外国的传教士,在教他们学习知识。

清朝的皇帝普遍目光短浅,格局比较小。他们把目光死死地盯住汉族人,把防范汉族人造反放在第一位。他们忘记了世界很大,中国此外还有许多国家。

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关于两国交好开展贸易的建议,对英国的先进技术不屑一顾,对英国的枪炮更是非常蔑视,他说这些还不如清政府的骑兵刀枪。

吴军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件事决定你能走多远。

清朝皇帝的这种见识,决定了清政府的挨打是不可避免的,也导致了中国上百年的屈辱。

从这三个维度都来分析,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清朝的皇帝就是明君不昏庸,相反,我们可以认定,清朝的皇帝们鼠目寸光,毫无政治远见性。


新知传习阁

看了一圈几个回答,发现没几个靠谱的。

问题的核心不是“清朝皇帝昏庸却被说成明君”,而是中国古代的所谓“明君”,特别是程朱理学确立的所谓“明君”标准,是很有问题的。

我们来看看这个理论体系下的明君有那些标准。

1.勤政。


中国古代的明君,必须自己亲自彻夜伏在案头朱批御旨,日日上朝,若是不上朝或者不批奏折?昏君!

这方面,雍正皇帝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说是活活累死在批奏折的案头也不为过。

2,节俭


中国古代的明君,一定是要节俭的,最好的是吃穿用度能省就省,袖口有补丁?还不快山呼万岁!什么?修行宫?什么?豪华出游?昏君!

这方面,道光皇帝不说排第一,怕是也是古代皇帝里前十名了吧?

3,寡欲


这个最主要就是不近女色了,不仅要克制自己对女色的渴望,就是皇后妃子的家人亲戚这些“外戚”也不能太靠近,不然就是放荡……

这方面清朝皇帝的规定几乎反人类了……

所以用咱们古代那一套标准,说他们是明君真不过分。

可大家都不服,为啥?除了他们触碰了大汉族主义那些人的G点,最关键的还是他们做的确实不咋样……

为啥明明符合古代圣君的一切标准的清朝皇帝执政却糟糕透顶呢?我们来看看这套标准背后的一些细节。

1.勤政反害民


这部电视剧应该不少人看过……

刚刚执政的乾隆皇帝新官上任三把火,决定广收天下余粮,存于粮仓,以备饥荒之时应对灾情。谁料状况百出,收粮时有人以次充好,放存粮时有人狸猫换太子,放粮时有人假公济私。你也许会怪这些贪官把好政策变成了恶政,可实际上情况是由于广收余粮,让百姓自己独立抗灾的能力被剥夺,反而让许多不至于酿成大灾的自然灾害死了很多百姓……

细看历史上很多公认的“贤君”都有这个问题,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比如汉武帝的北伐,宋太祖的出幽州,王安石的变法……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西方也有这样的例子,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就是这样的例子。相反,很多史书里被骂的狗血淋头的皇帝,比如明嘉靖帝,十年不上朝,反而民生安乐……。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颠覆普通人理解的政治理论,即自治于集权哪一种方式是更有效的行政方式。依中国古代的经验,自治类似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各级行政指令都是由最了解基层情况的底层专业官僚乡绅做出的,自然更贴近实际操作需要。而集权的政令是由远在深宫,对民间基本情况只能靠官员层层反馈来了解的皇帝做出的,自然很容易出现“三拍”(拍脑瓜,拍大腿,拍桌子,形容一时冲动,没有经过思考和验证)决定,实际执行起来自然问题重重。不过集权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实力膨胀威胁中央,所以皇帝们更喜欢用集权方式治理……

因此,在集权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状态下的明清二朝,皇帝怠政百姓富足,皇帝勤政百姓贫苦也就不足为奇了。

2.节俭?节俭的了吗?



清朝光绪皇帝每日要食四枚鸡蛋,自幼长于深宫的他一直以为鸡蛋是价格不菲的奢侈品,吃得起鸡蛋的人非富即贵,宫外的平民百姓人家一定吃它不起,因为御膳房报上来的账目明细上清清楚楚写着:鸡蛋采购价是“每个三十四两银”。

那么,清代鸡蛋的市场价到底几许?资料记载,不过每个三、四文而已,也是寻常百姓家常吃之物。三、四文一枚的鸡蛋进了宫怎么就身价暴涨?是谁胆大包天,敢吃皇家回扣?原来问题出在负责内廷采购的内务府身上。内务府利用他们手中握有的特殊权力,硬是将鸡蛋的市场价格提高了数百倍。一个微不足道的鸡蛋背后竟有如此复杂的利益输送链,这里面的猫腻大家都懂,只是没人敢说破而已……


而且皇帝们的节俭,说白了只是做做样子,该讲究的排场一样不能少……袖口有补丁就是节俭?别以为皇帝不会作秀,你咋知道道光不是故意的呢?

这还只是日常的吃穿用度,一旦遇到殡葬大婚,祭天祭祖的大事,皇家的排场更是一分钱都不能少花,在这上面抠门,轻是被文武百官看笑话,重可就是不孝的大罪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光绪皇帝勒紧裤腰带也要给慈禧修园子了。也看大权就要到手,在这种花钱的事上掉链子?

也就是说皇帝们的节俭,不仅不是什么圣君的标准,反而变成了一个皇帝“演技”的体现。要是节俭真是圣明,那崇祯怎么亡了国呢?

3.寡欲?双刃剑!


图片是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任,也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伊丽莎白女王。

很多人奇怪我为什么要把一个西方君主放到这里来说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要说,其实姻亲和女色在王权时代可不是什么下半身的冲动,而是一场权力的游戏。这位伊丽莎白女王就是用她未婚的身份,把整个欧洲的君主玩弄于股掌之间。

中国文人给皇帝下的“远女色”这个标准,其实不是害怕皇帝贪恋女色疏于国事,而是担心另一样东西……

外戚。

毕竟枕边风一吹,带给朝政的冲击可不是闹着玩的。

远女色,确实可以有效防止外戚干政,但也同时阻止了政治联姻这一权力的游戏中重要的环节。清朝皇帝虽然也收秀女,可到了皇后这一级别的女性几乎清一色是满族人。而作为权力的游戏中重要的玩家,汉族的士大夫不能通过联姻进入权力的核心,就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进入。而其他的方式,又显然不能达到姻亲这样稳固的效果,所以清朝皇帝同汉族权贵阶层的离心力是一直存在的。等到辛亥革命前,皇族想收回自从太平天国之后散落到汉族权贵手里的权力,整个大清国就瞬间土崩瓦解了……

所以说清朝各个皇帝在当时的风评都很好,可实际执政的结果是稀烂的也就不足为奇了……标准出了问题,结果自然就是错的。

其实所谓的明君,和什么品德胸怀没有一毛钱关系,真正伟大的君主,需要且最需要的,是长远的眼光,以及保持自己不被权力的力量蛊惑,幻想自己无所不能的品质。满足了这两点,即便是私生活或品德上有些瑕疵,也是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千古一帝”的。


Domybest157079748

纵观清一十二帝,为什么其中有能君,贤君,严君,去没有昏君,暴君。如有异议,容我慢慢解析。

明末,宦佞当道,百姓民不聊生。君臣上下各怀心思,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关外努尔哈赤已统一部落日益增强,崇祯皇帝多疑善变自断臂膀。实为大明气数已尽。然,新一代闯王李自成振臂高挥,纷纷响应。农民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终,直捣京师。末代皇帝自缢煤山。

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为新主子鞍前马后,征战沙场。勒死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清廷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

清军入关之后颁布了“剃发令”。之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史料记载是张献忠屠川有争议)。为什么网友老拿这个说事呢?其一是因为本来这就是违反人伦,臭名昭著的。其二因为异族屠杀的本族。其三就是很多盲目跟风的跟风了。

纵观华夏历代王朝更替有几个不是血淋淋的屠人史。先有三国时期饿殍满地,尸骨积山。因为战乱三国时期华夏仅有一千万人。后有黄巢起义的以人为粮,更是丧尽天良。蒙古军队的屠城细菌战(把尸体抛人城内,引发瘟疫)。

清廷为外来之族,在华夏大地恩威并施。为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清前期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虽然功过都有但并没有荒诞,暴烈的君主。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宣统。都是资历比较平庸之人。属于有心无力,虽然垂死挣扎,耐抵不住历史潮流。终将被历史淘汰。类似争议已经熟的不能在熟了,就不一一细数了。

清末,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论任何民族,统治者。都是这个结局。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当时国情不适合君主立宪制。中国太肥了。列强早已垂涎三尺。谁人不想分一杯羹。只能改天辟地,才能拯救中国。

历史证明我们努力了,并且做到了。虽然一路上坎坎坷坷,摸索前进。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实在不理解清吹之人是什么心态,也没怎么在网上见过。但盲目的诋毁清朝,抹黑清朝其实就是狭隘之心。一方面不承认清朝,另一方面缺装作看不见清朝的贡献。清朝,再是满族人统治的也是我们华夏儿女一起生存,奋斗过的时代。也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时期。

清帝的确无昏君,因为他们在不断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下前进,也害怕被打回到他们的老家。所以他们的统治者不得不努力,其实在清中期除了上流社会满汉人已经是平等对待的了。不论那个民族用武力征服汉族人民,但终被汉族星光璀璨的文化所征服。直到完全汉化同为一家,所以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与之武力并驱的还有文化侵略。正因如此我们现在才要牢记耻辱,发愤图强,振兴中华。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弄清谁才是真正的敌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复兴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