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7):雾里看花辨不真 细察不离放大镜

理论一大套,实践摸头脑,这是大多数学玩古玉人经历过的“通病”。讲起来头头是道,一块玉送到跟前,顿时没底,不知道从何入手?

除了“傻开门”的和粗劣低仿的之外,能远观一眼真伪立辨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玩玉大家另当别论。

古玉鉴赏,在达到“形而上”的望“气”察“韵”功夫之前,还是要先从“形而下”的细察料、工、型几方面入手,这几方面又要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痕”上入手。是为玩玉之门。如何看?初步观察之后,要用放大镜仔细察看——

如果一件藏品(图1)来到面前,如何判断真伪?

古玉学步(17):雾里看花辨不真 细察不离放大镜

题图1-1

古玉学步(17):雾里看花辨不真 细察不离放大镜

题图1-2

古玉学步(17):雾里看花辨不真 细察不离放大镜

题图1-3

到代真吗?一眼假吗?常常看到藏友评鉴讨论如此结论,其实还真的没这么简单。还得从古工痕迹学下手拿到根据。

第一步:截取一个观察点(图2):

古玉学步(17):雾里看花辨不真 细察不离放大镜

图2:截取观察点

第二步:先用放大镜放大30-40倍观察(图3):

古玉学步(17):雾里看花辨不真 细察不离放大镜

图3:观察点40倍放大图

发现:

1、接刀痕迹明显,单刀砣痕中间宽深而两端浅窄,为“柳叶形”或者说“橄榄形”,这点符合古砣工艺特征。

2、观察点本来应该是直阴线,但是看到直线不直;这点要注意了,因为古砣工是一砣一砣,虽然短刀相接但接续形成的直线感觉上应该是挺直的,而现代电动钻头是一线一次拉成,中间难免“走线”(中间偶有串弯),给人以“绵软”的感觉。回头看原件,直线“感觉”还是直的。原来是工具的原因,放大40倍了,再精准的手工操作都达不到微观“直线”的程度,无论如何看都直不起来的。所以看问题要灵活变通,不能死扣一点机械教条。古玉阴线在肉眼宏观上有“直挺”的感觉就是有“力道”了,这点依然符合古砣工艺特征。

3、阴线宽窄、深浅差别太大,深砣有“刀刀见峰”的感觉、浅砣却断续不清,似有还无,说明下砣力道不均,制作功夫还不到火候。

4、砣痕里的包浆与玉面的包浆浑然一体,毫无二致,带有沧桑的陈旧感。

以上细致观察的几点说明:此件是古砣工痕,但作工力道差、工痕比较弱,不是大师傅做的,最多是个高级学徒的作品,所以即是真品也非精品。

以上观察判断能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核实,毕竟高科技时代高仿技术与时俱进,非常了得。

第三步再用放大镜放大60-80倍观察(图4):

古玉学步(17):雾里看花辨不真 细察不离放大镜

图4:观察点60倍放大图

发现:

1、阴线底槽显现不规则的解玉砂痕,这点非常重要,古玉必须见砂痕(本条《古玉学步(10):解玉砂痕一点通》有详细说明)。

2、发现了解玉砂痕迹特点和差别:深砣痕迹平滑细腻,犹如已经抛光,这点符合古砣工特点,力道琢工附带抛光功能(非为电动工槽里显示出的干涩感);浅砣槽底解玉砂痕深浅不一、高低错落,槽边缘带砂进出痕,这是下砣力道弱所导致的痕迹差别。特别说明的是:槽边虽然“锯齿状”砂痕但非为电动工的“蹦碴”,原理与上述第2点一样,因为这是放大60倍图,已经明察秋毫了,无法不见“锯齿”了。相反,这种痕迹“不一致”现象正是古砣工的特点(因为古工制玉耗时太久,往往一件玉器要经年累月才能做成,所以痕迹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工艺师完成)。

3、玉件表面与工痕浑然一体,显示内敛的玻璃光泽,未显示的区域是由于打磨面不平反光不一造成的,这点也是古工特征。

以上进一步细致观察的几点说明:从“工”这方面基本可以判断此件符合是古砣工艺特征;但力道弱、工艺不精,即是真品也非精品。之后再结合其他方面进行逐步细察推敲,,,

特别说明的是:看古玉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那会学到云里雾里,找不着北。经常看到介绍古玉阴刻线的文章,多是古工用力均衡、刀刀见峰、一气呵成、曲线优美来形容,来作为鉴定是否真古玉的统一“标准”,那可能是不探实际、天下文章一大抄所带来的一致“结论”。古人制玉,时代前后不同、工具发展程度不同、即使同一时期作工匠人的手艺水平有高下,即使同一人制一玉,古人制一件耗时较长,,,怎么会都是“刀刀见峰、一气呵成”的美品呢?想想也不可能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