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7):霧裡看花辨不真 細察不離放大鏡

理論一大套,實踐摸頭腦,這是大多數學玩古玉人經歷過的“通病”。講起來頭頭是道,一塊玉送到跟前,頓時沒底,不知道從何入手?

除了“傻開門”的和粗劣低仿的之外,能遠觀一眼真偽立辨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玩玉大家另當別論。

古玉鑑賞,在達到“形而上”的望“氣”察“韻”功夫之前,還是要先從“形而下”的細察料、工、型幾方面入手,這幾方面又要先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工痕”上入手。是為玩玉之門。如何看?初步觀察之後,要用放大鏡仔細察看——

如果一件藏品(圖1)來到面前,如何判斷真偽?

古玉學步(17):霧裡看花辨不真 細察不離放大鏡

題圖1-1

古玉學步(17):霧裡看花辨不真 細察不離放大鏡

題圖1-2

古玉學步(17):霧裡看花辨不真 細察不離放大鏡

題圖1-3

到代真嗎?一眼假嗎?常常看到藏友評鑑討論如此結論,其實還真的沒這麼簡單。還得從古工痕跡學下手拿到根據。

第一步:截取一個觀察點(圖2):

古玉學步(17):霧裡看花辨不真 細察不離放大鏡

圖2:截取觀察點

第二步:先用放大鏡放大30-40倍觀察(圖3):

古玉學步(17):霧裡看花辨不真 細察不離放大鏡

圖3:觀察點40倍放大圖

發現:

1、接刀痕跡明顯,單刀砣痕中間寬深而兩端淺窄,為“柳葉形”或者說“橄欖形”,這點符合古砣工藝特徵。

2、觀察點本來應該是直陰線,但是看到直線不直;這點要注意了,因為古砣工是一砣一砣,雖然短刀相接但接續形成的直線感覺上應該是挺直的,而現代電動鑽頭是一線一次拉成,中間難免“走線”(中間偶有串彎),給人以“綿軟”的感覺。回頭看原件,直線“感覺”還是直的。原來是工具的原因,放大40倍了,再精準的手工操作都達不到微觀“直線”的程度,無論如何看都直不起來的。所以看問題要靈活變通,不能死扣一點機械教條。古玉陰線在肉眼宏觀上有“直挺”的感覺就是有“力道”了,這點依然符合古砣工藝特徵。

3、陰線寬窄、深淺差別太大,深砣有“刀刀見峰”的感覺、淺砣卻斷續不清,似有還無,說明下砣力道不均,製作功夫還不到火候。

4、砣痕裡的包漿與玉面的包漿渾然一體,毫無二致,帶有滄桑的陳舊感。

以上細緻觀察的幾點說明:此件是古砣工痕,但作工力道差、工痕比較弱,不是大師傅做的,最多是個高級學徒的作品,所以即是真品也非精品。

以上觀察判斷能否成立?還有待進一步核實,畢竟高科技時代高仿技術與時俱進,非常了得。

第三步再用放大鏡放大60-80倍觀察(圖4):

古玉學步(17):霧裡看花辨不真 細察不離放大鏡

圖4:觀察點60倍放大圖

發現:

1、陰線底槽顯現不規則的解玉砂痕,這點非常重要,古玉必須見砂痕(本條《古玉學步(10):解玉砂痕一點通》有詳細說明)。

2、發現瞭解玉砂痕跡特點和差別:深砣痕跡平滑細膩,猶如已經拋光,這點符合古砣工特點,力道琢工附帶拋光功能(非為電動工槽裡顯示出的乾澀感);淺砣槽底解玉砂痕深淺不一、高低錯落,槽邊緣帶砂進出痕,這是下砣力道弱所導致的痕跡差別。特別說明的是:槽邊雖然“鋸齒狀”砂痕但非為電動工的“蹦碴”,原理與上述第2點一樣,因為這是放大60倍圖,已經明察秋毫了,無法不見“鋸齒”了。相反,這種痕跡“不一致”現象正是古砣工的特點(因為古工制玉耗時太久,往往一件玉器要經年累月才能做成,所以痕跡是在不同時間段、不同工藝師完成)。

3、玉件表面與工痕渾然一體,顯示內斂的玻璃光澤,未顯示的區域是由於打磨面不平反光不一造成的,這點也是古工特徵。

以上進一步細緻觀察的幾點說明:從“工”這方面基本可以判斷此件符合是古砣工藝特徵;但力道弱、工藝不精,即是真品也非精品。之後再結合其他方面進行逐步細察推敲,,,

特別說明的是:看古玉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那會學到雲裡霧裡,找不著北。經常看到介紹古玉陰刻線的文章,多是古工用力均衡、刀刀見峰、一氣呵成、曲線優美來形容,來作為鑑定是否真古玉的統一“標準”,那可能是不探實際、天下文章一大抄所帶來的一致“結論”。古人制玉,時代前後不同、工具發展程度不同、即使同一時期作工匠人的手藝水平有高下,即使同一人制一玉,古人制一件耗時較長,,,怎麼會都是“刀刀見峰、一氣呵成”的美品呢?想想也不可能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