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贱伤农&吃不起,究竟为何,速来围观!

水果产业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果农贱卖水果,另一方面消费者却大呼吃不起,到底问题出在哪?

“果贱伤农”,是指市场上水果价格过低,单位面积果树的市场收益等于或小于单位面积果树的投入,导致果农增产不增收,严重损害了果农的经济利益。“果贱伤农”并不是今年才出现。从全国范围看,几乎每年都有果贱伤农事件的发生。2毛钱一斤的苹果,3毛钱一斤的香蕉,卖不出去的柿子……

果贱伤农&吃不起,究竟为何,速来围观!

广东徐闻:菠萝7分钱都没人收,已经到了不要钱的程度。

果农种出的水果为什么卖不上价:

一、短时间供给量过多,种植成本上升,水果品质低

近年在全国各地屡次发生果贱伤农现象,其中一根本原因就是近年水果供给量短时间内过大,前几年的苹果,近几年的猕猴桃,以及目测后几年的蓝莓,无一不是在市场好的年份盲目扩张,造成之后的供大于求。再加上成本如化肥、种植、农药等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入不敷出时有发生,“种植扩张—果品滞销—含泪砍树”,这样的悲剧年年上演。

果贱伤农&吃不起,究竟为何,速来围观!

滞销大爷竟成网红,反应滞销的普遍性

二、市场信息不畅,导致果农盲目种植

在每次“果贱伤农”事件中,信息的不对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大部分消费者真的不知道果农在贱卖水果。因为农户种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各自为战、跟风盲从、靠天吃饭,类似赌博和靠运气,增产不增收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

果贱伤农&吃不起,究竟为何,速来围观!

卖不出去,只能倒掉

三、小农生产方式,难成规模效应

果农没有定价权,果农虽然是产业链的上游,但经营销售这一块儿几乎没有自己的渠道,完全受制于人。现阶段农民的生产方式普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只靠着自己有限的力量,进行小规模的种植,导致其单位产品成本较高。农业合作社、农超对接等方式还没有普及,农民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没有规模化的集中生产资料和统一的种植计划,导致滞销频频。

果贱伤农&吃不起,究竟为何,速来围观!

辛辛苦苦一整年,遇上滞销就玩完

四、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的水果流通一般采用的渠道模式如下: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在这条供应链条上,物流运输贯穿始终,流通成本大,物流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不管是批发商还是经销商大家都是为了赚钱,在利益的驱动下,收购商在果农手里拼命压价,以提高自己的收益;在农贸市场,零售商需要支付摊位费,工商税费、卫生费、水电费等各种费用,最终这些都由消费者买单。“果贱伤农”而消费者依旧“吃不起”。

果贱伤农&吃不起,究竟为何,速来围观!

一车西瓜40元&半个西瓜40元

为什么与市场差价这么大?

1、成本:除了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损耗,还有过路费、罚款、进场费等潜规则、明规则产生的费用。

2、结款方式:农户和经纪人之间是现款,而经纪人和城里的经销商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账期,所以经纪人承担了很大的资金压力,他要想方设法榨取足够的利润来支撑他的日常运作。

怎么应对和防止“果贱伤农”?

因为水果通常含水量占到90%左右,不耐储藏,运输成本高,保鲜决定了销售半径通常比较小,比较容易出现滞销。如何扩大它们的销售范围、顺利卖出去?

1. 政府&市场方面

我国水果的滞销,更多的原因还是产销脱节。由于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闭塞或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高,农民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直跌却仍然无人问津的局面。这就需要政府层面进行引导,依靠市场的力量,

建设全国性的农产品种植和销售平台、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

首先,通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的力量,监测各个地区的种植情况,对供给和需求做出及时分析,进行全盘的调配和调整,帮助产销精准对接。并且,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站、手机、广播电视及时推送给农民,让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到各个地区都在种什么、种了多少、哪些地方卖得好。另外,政府还应发动村委会、农民合作社的力量,对农民的种植进行及时引导。

许多地区的发展规划都在打造当地的“拳头”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但是很容易出现“一窝蜂”的情况。这就要求政府在项目论证的时候要多做调研、慎之又慎;在规划时,不仅要面向生产,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冷库储藏、物流、销售环节,通过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方式,为农民疏通产业链。

2. 农民方面

一是要关注政策,政策鼓励的项目,做起来就容易获益。

二是要选择种植一些高质量的农产品,即便市场有时候不景气,好东西也绝对有销路,能卖个好价钱。

三是要学习科学种植,改善农产品的保存方法以延长其保存时间,减少投入成本。

四是要学习一些网络技术,打好“互联网+农业”的牌,在网上寻求一些销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