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明朝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明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我們去旅遊,常常聽到的是“十三陵”,可是明朝明明有16個皇帝,為何不是“十六陵”呢?

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哪幾位皇帝沒有葬在十三陵。

冷知識:明朝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第一位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那時,明朝定都南京,而北京的十三陵是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以後才開始建造的,所以他前面的兩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孫子也就是第二個皇帝朱允文,自然就沒有葬在十三陵。

朱元璋的陵墓建在南京鐘山腳下的明孝陵,而朱允文在其四叔朱棣起兵逼宮的時候至今下落不明。

還有一個皇帝,景泰帝朱祁玉的帝位,是從其哥哥手裡爭奪過來,雖然他在位時也在十三陵修建了陵寢,但在其兄明英宗復辟成功後,將景泰帝封為成王,等於丟失了帝位,自然就不能葬入皇家十三陵了。

為何把一樣的東西叫“雷同”?

很多人喜歡看電視劇。在字幕部分經常看到:“本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意思是說如果存在與社會生活中事件相同的地方,那也只是巧合。

冷知識:明朝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這裡有個緣故:雷在古代易經中為震卦。震卦是萬物生長或茂盛的開始。

春雷過後,萬物與之相和,得陽光雨露而繁盛。雷常與電相伴而生,所謂“電閃雷鳴”;雷也常與回聲相聯繫,如雷聲過後,山川、溪谷皆有回聲。看起來就像是在附和“雷公”一樣。“雷同”有附和的意思,多指舊時文人沒有自己觀點,而附會古人的見解。

如《禮記·曲禮》說:“毋剿說,毋雷同。”漢代鄭玄注:“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

因此“雷同”一詞的來歷應取“雷聲過後,萬物與之相應”的意象。雖萬物與之相和,譬如空谷回聲,終究不同於雷聲,雖形似而不神似。說“雷同”,有時也包含謙虛的意思。風雨雖然也是自然現象,但終沒有“雷聲”發出、萬物與之相應的現象。

所以,我們看到的也只有“雷同”,而無“風同”或“雨同”了。

自己的聲音為何聽著不一樣?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親身體驗,聽到錄音設備裡自己的聲音都會驚訝地反駁:這哪裡是我說話的聲音?其實,那聲音確實是自己的原聲。可為什麼自己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那麼不同呢?

冷知識:明朝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人是通過耳朵內耳膜的振動聽到聲音的。人們聽自己的聲音時,並不僅僅是通過耳膜的振動,同時還會通過頭骨來傳播,聲音是通過喉管與耳朵之間的骨頭直接到達內耳,在傳達到腦部中樞神經中的聽覺部位的。

這就代表,我們平時聽到的自己的聲音,是一種通過空氣和身體傳播的混合聲音,聲音的能量和音色的衰減與變遷相對較小。而別人聽到的聲音,則只是在空氣中傳播的聲音,能量會大量衰減,音色也有一定的變化。

到達別人的耳朵時,要通過外耳、耳膜、中耳,最後進入內耳,這一過程也會對聲音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平時聽到自己的聲音,確實是和別人聽到的聲音不一樣。

同理,通過不同的媒介所傳播出來的聲音也是不完全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手機裡、答錄機裡的錄音與自己聽到的聲音會有所不同的原因。如果能發明一種儀器,讓他人聽一下自己聽到的聲音就有趣多了。

為何數歌劇演員都那麼胖?

為什麼大多數歌劇演員都那麼胖?有一種理論認為超重對發音有益。我們身體的許多部分相互作用產生了聲音,我們稱之為嗓音,但是最重要的部位還是喉嚨。

冷知識:明朝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我們的聲音來自喉嚨裡聲帶的振動。喉嚨的外表面有一層黏膜組織,它是用來緩衝聲帶振動時所產生的碰撞的。一些研究顯示當黏膜比較厚實且豐滿時,就能更有效地將肺部的氣流轉變成更高、更有力的聲音。

如果你超重,你的黏膜裡就會堆積更多的脂肪組織,從而也就會使你的聲音變得更有力。

為何圍棋只有黑白兩色?

相傳在上古時期,帝堯治理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邦內一片祥和景象。由於之前經常在外巡查,帝堯很少有時間管教孩子。好在孩子們大都很懂禮數,唯有散宜氏所生之子丹朱最讓人頭疼。

丹朱已經十七八歲了,卻終日遊手好閒,惹是生非。有的時候,甚至散宜氏都拿他沒辦法。後來天下太平,帝堯可以空出時間,過問孩子的事情了。他聽說了丹朱的所作所為,心中慚愧:是自己沒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啊。帝堯想:丹朱如此放縱,定是沒有找到心中志向,如果適當引導,是個可塑之才。

冷知識:明朝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於是,帝堯命人把丹朱帶到平頂山,將天下蒼生指給丹朱看,循循善誘,希望丹朱能明白他的一片苦心。但是丹朱根本沒把天下放在眼裡。

帝堯明白,丹朱的心不在如何治理天下上。他順手拿起身邊的一根樹枝,在地上畫了十幾條縱橫相交的網格,然後命人取來數百顆石子,告訴丹朱說:“我現在要教你能夠打敗所有人的能力,這樣,以後就沒有人能奈何得了你了。”丹朱一聽,立時有了興趣,跟著帝堯學起了“制人之術”。

從此,丹朱一心放在學習“制人之術”上,再也不胡作非為了。他也漸漸明白,這“制人之術”其實是父親在教他“博弈”的技巧,裡面包含有治理天下、行軍作戰的藝術。據說,這種“博弈”之術,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圍棋”。

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就已經是一項比較常見的棋類活動了。人們稱這種黑白棋為“弈”,下圍棋就是博弈。雙方各執一色棋子,以圍為攻,以佔為進。

大約在漢魏時期,圍棋有了今天的樣子。圍棋棋子只有黑白兩種,自古便是如此。人們認為,黑白表示陰陽。萬物由陰陽而生,二者相生相融,變化多端。

而且,黑白還有黑暗與光明的意思。執棋雙方相互攻擊,你來我往,其中蘊涵的不僅是軍事作戰方面的戰略技巧,還承載了很多動靜博弈之術。所以,圍棋又被人們稱為“黑白棋”,一直是國人喜愛的棋類遊戲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