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為什麼人生總像電視演的甜而虐,或虐而甜,就不能簡單一生

熊玲:為什麼人生總像電視演的甜而虐,或虐而甜,就不能簡單一生

你這一提問,令我冒出另些疑問:究竟是“相處容易相愛難”還是“相愛容易相處難”?人們更喜歡看“喜劇故事”還是“悲劇故事”,使人刻骨銘心的是“快樂的事”還是“痛苦的事”?這些雖沒有準確的統計學為依據,但我們相信多數人是傾向後者的。而許多問題本身,答案就在裡頭,比如“為什麼有些人不惜以自我傷害的方式來博取他人的憐愛”,已經告訴了是為獲取憐愛,再說,我們都懂那個獲取背後的意思:只有傷者弱者,才是喚起他人同情或憐愛的相匹配的角色。

熊玲:為什麼人生總像電視演的甜而虐,或虐而甜,就不能簡單一生

許多虐問題的根源,往深說,人是目的性動物,為了他自身的需要,是可以不惜痛苦為手段,為了他自身的利益是能忍受代價的。虐文化,正是在人所具備的這一核心動力下的產物。人們無論是自虐還是被虐,以成為受害者而獲取好處或達成目的,是古往今來就有的“處心積慮”,古兵書裡三十六計的“苦肉計”道明,以“受虐”實現願望是人類早已有的一種存在形式。而隨著人類需求的擴大,虐文化亦會更加怪異多樣,如蹦極、攀巖之類的極限運動,狂吃辣椒、豬肉等虐人體的比賽,都可見人心的衝動與澎湃,非虐待不足以平息啊。

熊玲:為什麼人生總像電視演的甜而虐,或虐而甜,就不能簡單一生

我覺得,虐文化是隨時代發展而呈現的另類文化,應區別與人格有關的受虐。前者是一種社會現象,後者是個體的心理異常,一種甘受被攻擊和自我攻擊的心理反應。與人格有關的受虐傾向,除了表現明顯的被虐自虐,如性受虐狂、被毆打被戲虐,在肢體上劃痕、暴飲暴食等自虐,還有常被我們忽略的隱性受虐,比如老好人、犧牲者、拯救者、工作狂等人,看上去他們的所為令人欽佩,但他們是以犧牲(或傷害)自己的真實需要為代價,而他們這樣是無意識的,並以犧牲自我為榮。顯性受虐者的動機很單純,就是為獲取心靈的刺激和快感。隱性受虐者的受虐動機深層些,常見有自卑,故以“為別人好”而令自己感覺強大;或有不安全感的畏懼,故以“犧牲自己”而規避被攻擊;也有被認同被接納的渴望,故以“討好他人”而獲得滿足…總之,隱性受虐的心理較為複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