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快樂的來去

現在除了物質和金錢能讓你快樂,其他東西真的帶不來快樂你信嗎?

熊玲:快樂的來去

快樂是什麼,它來自哪裡,去向哪裡?這些看似簡單之問,跟古老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裡,要去到哪裡”一樣,其實很不簡單。我們可結合兩者來談談。

1)我要的快樂是什麼?

若問快樂是什麼?人人都知道是愉悅的感覺;若問,你是誰,人人都能回答,我是某某某。若再問,“現在除了物質和金錢能讓你快樂,其他東西真的帶不來快樂你信嗎”?猜想,每個人自有很不同的答案。

快樂,有形式、內涵、深淺的迥異。人,有高矮胖瘦、種族、家族、文化、個性、思想、價值觀、能力等等方面的差異。

那麼,系列的問題就來了:你是一個快樂的,憂鬱的,厭世的,還是什麼樣的人?你感受到的快樂咋樣?你理解的快樂為何物?你真正想要的快樂是什麼?

熊玲:快樂的來去

2)我與快樂來自哪裡?

快樂,首先需要我們瞭解自己,和自己的需要。假如,你覺得你是很瞭解自己,你嘗試了很多、經歷了很多,發現只有金錢才能讓自己快樂,在你的概念裡,有了錢就什麼都有了....那麼,你會受這一想法,或為了這份快樂,而去努力掙錢。

快樂雖有內涵、深淺的迥異,但不應有貴賤之分。只要不違法,不傷及他人,是用合理、正常的途徑去滿足自己的快樂,都行。又假如,你很瞭解自己,你覺得錢夠用就行了,能使你快樂的唯有你的某種興趣、愛好,或是你的工作、事業,或是你的愛情、友情....那麼,你就會去接受它、從事它、獲取之。

這個世界,本就是千奇百怪的組合。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體驗,都是與人的個性和價值取向匹配的。在追求與感受的頻道里,富人有高貴的煩惱,窮人有簡單的幸福。同樣,有人有孤獨的狂歡,有人有庸俗的歡笑,有人感受著平凡的快樂,也有人深陷在造福人類的科研、創造、教育...痛並快樂著的追求中。

所以,快樂不會憑空而降,它是結果,類似一種果實。它可以來自哪裡,可以怎樣獲取,根本上是與人瞭解自己多少、多深有關的。

熊玲:快樂的來去

3)我與快樂去向哪裡?

此問指人行為的目的,方向性問題。就如,人為什麼活著,為什麼而活?知道了,或找到了,我們就了人生目標,或說就有了獲取快樂的方向。

自我與所體驗的快樂,來自他的信仰和能力,去向他所要實現的目標。而這目標,既可以是目的,也可以是動機。比如快樂,它既是一種結果,也可以是人行為的動力。

或許你經歷過這樣的體驗:你有一目標性任務,經過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你感覺很有成就和愉悅感,而這份感覺,又將成為你今後再追求、再努力的原動力。所以我會認為,假如我把快樂作為目的,有人問“你為什麼而活”,我則會說為了快樂而活。至於用什麼方式,或手段實現快樂,我很清楚,那是我的某種興趣愛好。

其實呢,自我追求與快樂,來去都在一起。

而我們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而活?實際也是為活著找理由。為什麼要找理由?因為活著本沒意義,但已活著了,就想活得有點意思、有點意義。哪怕理由很簡單:為了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