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人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得失?

熊玲:人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得失?

每個人都會面對得失問題,或者,得失是人類的存在形式,就像生死,是人的基本存在狀態。所以我們都明白有得就有失,這是自然。

或許你會說,我也明白此道理,但就是害怕喪失(自我),在得失面前就是瞻前顧後。那麼,使你陷入矛盾困境的,或許不是你怕失去自我,而是你的不夠了解自我。比如,你好像並不瞭解,為何改變性格缺陷就會喪失自我呢?抑或,你並不瞭解自己的“若改變缺陷有恐丟失自我”是從何而生?

熊玲:人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得失?

得失本身不是問題,也不可怕。你感受的怕,看似只是怕失去,可仔細想,你是否真怕的是獲得呢,就像有人害怕“成功”一樣(如約拿的故事,講的就是一個人如何害怕成功)即,有約拿情結的也大有人在呵。依悖論講,如果你怕的是喪失,那麼你同時怕的是獲得,換句話,如果你逃避了喪失的恐懼,你同時也逃避了獲得的喜悅。

這又出現了一疑問:逃避失去,就一定無獲?或追求收穫,就一定會有所失?看來,不斷衍伸的疑問本身說明,人生就是一連串的疑問加悖論所構成。因此我們需拷問自己的重點,是否是我該如何承受悖論的陰晴圓缺,而非是如何規避悖論中的陰缺呢?

得失之間是否不可調和,關鍵看一個人是否有對得失“意義”的認知,以及選擇能力和承受後果的能力。若是因害怕喪失自己而不敢改變,那或許在提醒你:你未必真的認識自己,未必真正覺知性格缺陷與改變的關係、可能失去的部分是不是自己真想保留的,等等。一句話,你並不知道自己真想要什麼、真該丟棄什麼。

熊玲:人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得失?

顯然,人們對得失的瞻前顧後,並非直指害怕失去,而是一個焦慮性格的呈現。即,對得失的矛盾感,仍反映的是性格缺陷本身。

這樣分析,支持了“與其苦思怎樣突破某個張力,不如回到問題的原點:從改變焦慮性格做起”是正確的。當然,前提是如果焦慮性格就是性格缺陷的話,同時也須認同這樣一個觀點:接受性格缺陷,就是一種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