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人們在選擇面前爲什麼總是猶豫不決?

熊玲:人們在選擇面前為什麼總是猶豫不決?

在選擇兩難時,通常我們的感受除了焦慮,還有討厭、擔憂、無力無助。

根據這些這些感受,可以看出“兩難”迫使人學會、並習慣用“無所謂”“隨便”來躲避選擇。所以,凡流行的言行,是集體性合謀成為了一種拒絕選擇的防禦,人們甚至會依賴“隨便”、會欣賞“無所謂”是大度。但你長期跟“隨便”的人相處,會感覺有無名的窩火。

眾所周知,兩難背後有太多不捨的情由。可對於那些因不能選擇而受苦的人,未必是不捨得什麼,而是在內心深藏著對抉擇的隱憂:畏懼做主;害怕決定錯誤;懷疑正確性。

抉擇隱憂的存在,往深說應是曾經歷的願望或自主性創傷。為什麼呢?我們並不陌生(小時候)這樣的情景:

——某小孩把新買的遙控飛機拆爛了,得來的不會是“為何這樣做”的意義探尋,肯定是“不能這樣做”的生硬訓斥。這個互動裡,有對小孩的創造性和自主意識的傷害。

——幾個大人圍著小孩轉,認真地避免遇任何“不幸”;毫不吝嗇地給予他(我們)的想法和喜好,給他創造最好的條件,給他安排好“未來不用愁”的一切。注:未經歷必要的願望挫折,人不會體驗到對風險感,更沒有應對風險的意識和能力。成人後遇願望衝突時,會不知所措。

——如果你說出(大人認為不合常理的)想法或要求,不是予以否定,就是備受打擊。

——對逆反或個人行徑,待遇總是“不聽大人言,吃虧在眼前”的教訓;對自作主張的壞後果,要麼嚴厲懲處,要麼從此剝奪你自主的權力,只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當你流淚,大人會說你小氣;當你發氣,會指責你脾氣糟糕,甚至不許你表達壞情緒……許多孩子學會了壓抑感受、隱藏想法、隔離情緒。

熊玲:人們在選擇面前為什麼總是猶豫不決?

說到這兒,又涉及到了文化與教育,有種觀點概括得好:對某件事物,西方教育令孩子學會的是“解構它構建它”,中國教育令孩子學會的是“記住它掌握它”。前者,成就了充分的分析、判斷和抉擇力,後者,增強著對正確性的記憶力。家庭文化也是,如對早戀,西方家庭對孩子說“好樣的,學會去愛”,中國家庭會對孩子“這不好,會影響學習”。總之,中國文化裡,有太多禁錮人慾望和制約人性的東西。

抉擇,對一個在“制約和剝奪自我感”的環境長大的人而言,是陌生的,也是可拍的。對未知、陌生,對可拍的感覺,人們習慣性地不去觸碰。

熊玲:人們在選擇面前為什麼總是猶豫不決?

懼怕抉擇,只因我們過去可做主自己願望的心靈,急性或慢性地受過傷。不幸的,抉擇作為一種基本能力便是停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