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飲食觀中十三個“不食”到底是什麼意思?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與教育家,可很多人不知道,孔老夫子其實對於飲食也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在《論語》一書中關於"食"這個字被提到41次,其中13次是與吃有關係的。在《鄉黨》篇中,孔子特別提出了十三個"不食"。

孔子飲食觀中十三個“不食”到底是什麼意思?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總原則

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肯定聽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用咱們現在的大白話說就是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這樣可以減輕腸胃的負擔。在這八個字的總綱領的指導下,孔子提出了13個不食。而從現在看來,這些理論大部分都符合現代餐飲衛生的要求。

孔子飲食觀中十三個“不食”到底是什麼意思?

食磝而?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

所謂"食磝而?"指的就是變質的食物,吃了容易引起腸胃功能的感染引起不適。色惡不食與臭惡不食就是就是指變色和變味的食物,而變色變味通常都是食品變質腐敗的前兆。而失飪指的是半生不熟的食品,這四類情況屬於吃了會引起疾病的類型,當然屬於"不食"的範疇。

孔子飲食觀中十三個“不食”到底是什麼意思?

沽酒、市脯

沽酒和市脯是從街上的酒肆買回來的酒和脯(肉乾),孔子認為這兩種食品並不是自己家裡釀製的,屬於不乾淨的食品,因此也不能吃。古人非常講究禮儀,認為"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則不食",認為放置過久的食物是不能吃的。

孔子飲食觀中十三個“不食”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時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不多食;唯酒無量,不及亂

不時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不多食;唯酒無量,不及亂這四個方面是警告人們,不管是吃飯、喝酒、吃肉都要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否則百害而無益。

孔子飲食觀中十三個“不食”到底是什麼意思?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不撤姜食

這三條是站在士大夫階層以維護禮法等級制度的立場上表達的。所謂"割不正不食"是指祭祀時用的脊、脅、臂、臑等部位有嚴格的規定,不符合規則的稱為不正,就不能食用。"不得其醬不食"是《禮記-內側》中的約束,不同的食品要配備相應的調料,不能亂點鴛鴦譜否則就不能吃。"不撤姜食"是說祭祀的食品必須要搭配姜才能當做香料燻,否則就不能用。

可見孔子說的13個不食中,絕大多數都還是蠻有道理的,有利於人體的飲食健康,我們應當合理利用古人智慧,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己用。

孔子飲食觀中十三個“不食”到底是什麼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