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字上看,西漢人應都是官迷

從名字上看,西漢人應都是官迷

基本上連文盲都知道,古人的名和字,意思或者相合,或者相反。清代大儒王引之,就靠著這個規律,對春秋時不少人的名字進行了分析。唐也一樣,杜甫字子美,甫者,美也;子美者,亦美也;韓愈,字退之。愈者,進也;退之者,亦退也。這些,你們語文老師都教過吧?

但要注意,這條文化常識,放在西漢,基本上不適用。因為西漢人的名和字幾乎完全不搭。起初西漢人大多有名沒字,有名有字,是貴族的習俗,有點錢的地主富農偶爾也效仿,“泥腿子”則連邊都沾不上。你看漢高祖劉邦,連名都沒有,更別提字。西漢前期的王侯將相,多半也只有一個光禿禿的名。

等到逐漸開始有字了,也不遵循老貴族那套。司馬相如,字長卿,“相如”與“長卿”有什麼關係?衛青字仲卿,“青”和“仲卿”有何瓜葛?郭解字翁伯,“解”與“翁伯”見了面也不會認識。陳湯字子公,“湯”和“子公”更沒有一絲的友誼。總之,西漢人不跟以前的老貴族一塊玩,他們有自己的玩法。

在西漢,一個村裡百十口人,論字,也許有二十個叫君長,十五個叫君卿,十個叫君兄,另外五十五個,大家在長卿、仲卿、仲公、子公……之間挑選,看哪個適合自己。他們重禮節,見面不呼名,只喊字,那混亂程度,就像西方的湯姆、約翰似的,不加上姓,有時不知道叫誰。

我還有一個有趣的想法,想與諸位分享。尹灣漢墓是西漢成帝時候的墓葬,墓主人叫師饒,字君兄。有的學者說,君兄,應當讀為君況。況者,益也。“饒”和“益”,意思相近。但我上面說了,西漢的名和字向來各顧各,不作什麼餿親熱,所以別相信這種說法。

有趣的是,這個墓出土一塊“賻贈名籍”木牘,記載了墓主村裡很多人的姓氏和字,我粗略看,這些人的字歸納起來,無外乎幾種組合:君×,子×,×卿,×君,還有一個組合,是×翁。

我認為翁可能就是“公”的變音。你看,公、君、子、卿,都是古代爵位或者稱呼。其他較多的組合,如君長,君兄,顯然也都帶有一定的權力意蘊。

如果我因此斷言,說西漢人都是官迷,你大概會贊同。當官,是他們的夢想,就算當不到,也要在稱呼上過把癮,這份執著勁,想起來都讓人淚光閃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