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說“別人家的孩子”時,是一種什麼體驗?

最近,一檔綜藝節目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討論。湖南衛視的《少年說》在中小學搭起“勇氣臺”,讓學生走上去大聲喊出心裡的聲音。其中有個小女孩跟媽媽的對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而話題則是幾乎每個中國孩子都曾面臨過的——“別人家的孩子”。

當父母說“別人家的孩子”時,是一種什麼體驗?

女孩叫袁璟頤,上臺之前就能感覺到她的緊張,而這來自對媽媽的“恐懼”,她說即使自己說出了心聲,也肯定會被媽媽懟回去。上臺後她哭著對樓下的媽媽大聲控訴:

當父母說“別人家的孩子”時,是一種什麼體驗?

她說:“媽媽,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我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

結果她媽媽回覆:“我覺得你的性格就需要打擊。”如果不打擊的話,會容易飄...

很快,這件事就上了微博熱搜,因為這戳到了很多人的痛處。

驕傲=落後?

為什麼這件事能引發大多數人的共鳴和不滿,在中國家長的觀念裡,“驕傲使人落後”這句話可謂是根深蒂固。他們對孩子的愛和讚賞大多是隱晦,不善於表達的。但“驕傲”真的就會落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就真的能“曾益其所不能”嗎?

如今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他們在享受父母獨寵的同時也揹負著許多期望和責任。有人說他們是垮掉的一代,但誰又清楚他們內心對成功的渴望和對父母深沉的愛?所以他們不想讓父母失望,他們渴望得到認同和鼓勵,渴望優秀到能在未來做一個讓家庭驕傲的人。

我們並不否認“驕傲使人落後”這句話本身的意義,但如何界定“驕傲”則是許多家長疑惑甚至無解的。所以,無原則的打擊和否定是一個不斷消磨人力量的過程。當內心的那種激情和自信被貶低到了塵埃,到最後就變成了,“努力有什麼用,反正在你們眼中都沒意義。”

打擊的後遺症?

相信許多人聽說過這個例子:彈簧在受到外力打壓時,反彈力會更強。人亦然,畢竟愈挫愈勇,擁有強心臟的人是少數,許多人越被否定,就越想證明自己。他們想獲得來自家庭、社會的認可。所以在做事之前都會小心翼翼地觀察周圍的眼光。在做決策時,會優柔寡斷習慣在乎他人的指令。

我可以做這件事嗎?爸媽會不會討厭?領導會不會否定?真的好累,有沒有!

你是什麼樣的家長?

現在的你在家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是大膽鼓勵孩子:“別怕,勇敢做自己”,還是“別做了,風險太大了”抑或是佛系養娃:“我不管,你自己決定”... ...

養孩子這件事,沒有人天生就會,也沒有固定的流程章法。除了焦慮,我們能做的是不斷學習優秀可行的經驗,師其長技。

現在給大家安利一個學習的好機會,22號USKid中美雙師學堂將在北京798小罐召開“匠心比心,USKid中美雙師學堂全球品牌發佈會”,現場請來了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作為一名父親和多年親子類節目的參與者,樊登將和智課教育集團的兩位創始人、300位嘉賓分享、探討:我們到底該給中國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