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1、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其人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2、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3、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4、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現在回答此問題。

司馬徽學識淵博,對待名利如流水般,很有隱士風骨。傳說他的性格是“好好先生”,不論別人說什麼,都稱“好”。一次別人向他報告:誰誰的兒子死了。他說:好。他的妻子說他,人的兒子都死了,你怎麼還要說好呢?他說:你說的也很好。有人向他家借農具,正是農忙季節,他寧可自己不用,也要借給別人用。有人問他,他說,不能讓人因為借不到農具而感到羞愧。有人丟了豬,看他的豬很像自己的,就要求趕走,他就說:好。後來又找到了自己的豬,羞愧萬分地把水鏡先生的豬又送回來,他又說:好。這就是司馬徽。

再說水鏡先生與諸葛亮的關係。

諸葛亮16歲時,就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一副身懷絕技的牌面,同時他又結交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把自己的隱居中的民間地位提升到社會精英的層次。可以說,司馬徽與諸葛亮的交情絕非是一面之情,他們之間應該就是互相瞭解並相互欣賞的關係。他對於諸葛亮的才能是知道的,對於諸葛亮的抱負更是一清二楚。君子成人之美。徐庶當時應該與同他們在同一個朋友圈,因此,徐庶推薦之後,司馬徽的推薦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諸葛亮之所以結交如此之多社會高層隱士精英,就是要傳播他的能力和幹才,讓一世英主認同、認可,摸著線索而來,掉到他所算計的蔞中,臥龍得以騰空。

又看鳳雛與水鏡先生的關係。

鳳雛不惜2000里路途之遠,也要走路來拜見司馬徽,可見司馬徽當時在民間的威望。司馬徽正在家裡務家。龐統對司馬徽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地位非常顯赫,哪有壓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絲婦女的事!"司馬徽說: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心迷路。哪有住在豪華的房屋裡,外出騎肥壯的馬,左右要有十幾個侍女侍候,才算是與眾不同的道理呢?而龐統卻說:您就像一口大鐘,我不來探望您,就像不用手敲而不知道它有多麼響亮啊。這說明龐統想要借司馬徽的“小路”而顯示自己的才幹讓別人知曉,才能使自己一飛沖天。

而司馬懿的出身很高貴。

祖父、父親都名聲顯赫,多年為官,勢力很大,久居於上流社會之中,出身社會精英之家,其身邊不乏有識有位之士,為其才學造勢。他並不需要水鏡先生的推薦信,他身上的推薦信太多了已經。而且,司馬懿的心胸更開闊,連曹操都多次稱其有“雄豪志”,多次告訴兒子要小心他。

司馬懿的志向並不簡單的是輔佐誰,最終的志向是自己成就大業。這是他與諸葛亮和龐士元的不同之處。而他的狡詐、善謀也早已令其有了早期韜光養晦的思路,對於自己的發展,他早已成竹在胸。

由此,可以看出,水鏡先生願意成人之美,更知曉了臥龍鳳雛兩人才幹,而兩人與司馬懿相比,幾乎就是草根出身,並不如司馬懿地位名聲顯赫。因此與劉備得見,自當推薦,以使二人得以遂願。而兩人才幹也確為世所罕見。當不負劉備之需,亦可全友人之盼,成人之美,好好先生,自是名不虛傳,此外更有濟世之大功勞。倘若劉備得以善用二人,天下人得利,其更是功莫大焉。他深隱於鄉村,自耕於鄉間,不求富貴,實是看破世態,與司馬懿並未太多交集,也不以司馬懿“雄豪心”為許,自然不會推薦自己都不認為性格品行太好的人,更何況,司馬懿自己有自己的主意,即使推薦了他,也不一定會為劉備所用,如此,更顯自己無能。所以,司馬懿肯定不會在他的推薦之列,即使司馬懿才能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