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院實用技術」小麥白粉病的發生與防治

「農科院實用技術」小麥白粉病的發生與防治

「農科院實用技術」小麥白粉病的發生與防治

「農科院實用技術」小麥白粉病的發生與防治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在山東沿海、四川、貴州、雲南發生普遍,為害嚴重。近年來該病在東北、華北、西北麥區,亦有日趨嚴重之勢。該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初發病時,葉面出現1~2mm的白色黴點,後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黴斑,黴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這些粉狀物就是該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後期病部黴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的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煙臺地區小麥白粉病一般從4月下旬小麥進入抽穗期開始發病,5月中旬進入揚花期後發病迅速,5月下旬進入發病高峰期,之後小麥葉片枯黃,白粉病發病下降。病害的發生與溫度、降雨和溼度三個氣象因素關係密切:溫度達到15℃,白粉病才開始發生;4月中上旬降雨量多、溼度大,白粉病發生早,5月份降雨量多,白粉病發病迅速且發生嚴重。品種也是影響白粉病發生的重要因素。菸農999、菸農836、良星99、菸農0428、濟麥22、菸農1212、菸農25對白粉病有較強抗性。

根據田間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抗白粉病品種,並結合當年氣象因素和白粉病發生情況,於4月底5月初進行第一次施藥,減少病害發生;間隔15~20天進行第二次施藥,延緩病害的流行,使防病效果最佳。田間推薦藥劑及用量:17%吡唑醚菌酯·氟環唑SE 129/154.8 g/公頃、5%己唑醇SC 22.5/30 g/公頃、25%戊唑醇WP 120 g/公頃、75%肟菌酯·戊唑醇WDG 112.5/168.75/225 g/公頃、12.5%粉唑醇SC 112.5 g/公頃、40%苯醚甲環唑SC 240 g/公頃、50%肟菌酯WDG 56.25 g/公頃、25%嘧菌酯SC 300 g/公頃、430 g/L戊唑醇SC 112.9 g/公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