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实用技术」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农科院实用技术」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农科院实用技术」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农科院实用技术」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严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烟台地区小麦白粉病一般从4月下旬小麦进入抽穗期开始发病,5月中旬进入扬花期后发病迅速,5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之后小麦叶片枯黄,白粉病发病下降。病害的发生与温度、降雨和湿度三个气象因素关系密切:温度达到15℃,白粉病才开始发生;4月中上旬降雨量多、湿度大,白粉病发生早,5月份降雨量多,白粉病发病迅速且发生严重。品种也是影响白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烟农999、烟农836、良星99、烟农0428、济麦22、烟农1212、烟农25对白粉病有较强抗性。

根据田间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抗白粉病品种,并结合当年气象因素和白粉病发生情况,于4月底5月初进行第一次施药,减少病害发生;间隔15~20天进行第二次施药,延缓病害的流行,使防病效果最佳。田间推荐药剂及用量: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 129/154.8 g/公顷、5%己唑醇SC 22.5/30 g/公顷、25%戊唑醇WP 120 g/公顷、75%肟菌酯·戊唑醇WDG 112.5/168.75/225 g/公顷、12.5%粉唑醇SC 112.5 g/公顷、40%苯醚甲环唑SC 240 g/公顷、50%肟菌酯WDG 56.25 g/公顷、25%嘧菌酯SC 300 g/公顷、430 g/L戊唑醇SC 112.9 g/公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