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世界大学:不想再招中国学生了!真相看醒所有人

现在,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了,其中有不少,是冲着顶级名校去的,一些中国学霸,在参加完高考后,虽然获得了国内顶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但还是把心一横,踏出国门,前往那些许多当地人挤破头都进不去超级名校。许多中国家长,也寄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入读世界精英名校,拥有最璀璨的人生...

聪颖勤奋,踏实努力,是中国人,中国学生的典型特征。加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谦卑稳重,不爱寻衅滋事,这么优质的生源,在中国被各大名校争抢,然而,在国外,却呈现出耐人寻味的一幕:

越来越多的世界顶尖名校

变得不愿意招中国学生了

即使是学术专业领域的尖子生,也变得越来越不受这些世界名校的青睐了。

对此,世界名校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陈志武,给出了答案。

这几天,有两件事情,引发了耶鲁名校教授陈志武,对于中国整体教育体系的忧思。

第一件事,是陈教授不久之前,和一位美国名校金融系教授在探讨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时,问到了有关招生的一些情况,得知了一件令他心里一沉的消息:

对方教授明确告诉陈志武,他们从今以后可能不会再招收该领域的中国学生了。

第二件事,是最近又被很多人拿来翻炒的一个长久不变的现象,那就是在国外的金融,高科技尖端领域,做上高管级别的管理层中,中国人明显没有印度人多

中国的学生受到设计精良的九年义务教育,在这样的教育培养下,不少精英踏入大学校园,进行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深造,并完成了一个个惊艳的学术成果,包括金融,科技这样的重点学科,中国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顶级世界大学:不想再招中国学生了!真相看醒所有人

可为什么结果世界名校不愿招中国学生,入高端职场后的中国人,还拼不过印度人呢?

这就是陈志武教授的忧思,而这份忧思,现在已经不提不行了。

首先,关于第一个问题,世界名校内部公开承认,可能不会再招中国学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怎么名校也搞种族歧视?!

然而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种族歧视,承认这件事的老教授本人,也是个中国人。

他向陈教授讲述了真正的原因: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培养中国学生身上了。

在这位华裔名校教授的教书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中国学生,最初,这些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学生,成绩也是没话说的,在进行博士论文研究过程中,虽然整体表现不算脱颖而出,但整体水平也不错。

可当学成毕业后,到了找工作时,问题就出来了。

拿职教岗位来说,这位华裔教授希望自己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通过所学所闻,把教育的精华传递给更多的人,然而自己的中国门生,拥有了这样过硬的学位证书,却没法找到一所一流的大学进行职教工作。

听完对方教授遇到的问题后,陈教授也坦言,实际上,对方名校并不是唯一一个有此想法的院校,陈教授知道,在其它的一系列名牌大学,甚至包括他自己就职的耶鲁大学,也面临着不愿招收中国学生的考虑。

虽然,耶鲁大学没有明文公告: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教授坦言,这所世界名校,的确是在有意识地减少,或者偶尔地不招收中国学生

中国尖子生学习好,是无须赘述的,真实的数据都在这些世界名校的档案袋里存档着。

拿2015来说,当年,在这所名校排名前30名的金融系毕业博士生中,有许多学生来自中国。

然而最终,在职教岗位应聘中,这些明显具备档案优势的中国博士高材生中,被全美排名前15的金融系应聘的总人数,竟然为0。

这样的结果,让这些一流名校,感到意外,失望。

这些中国博士生,都是从顶尖学校中,世界首屈一指的金融院毕业的,他们获得了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教授们也投入的巨大的心血进行培养,然而招聘结果显示,他们的职场竞争力,却不如一些配置稍次的院校毕业生。

巨大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让这些世界名校也很受伤,除了职教领域上竞争力的弱势,在其它尖端行业领域,华裔人才的表现,也显示出了弱势。

拿金融,高科技领域来说,美国硅谷,算是世界上最尖端的金融,高科技人才聚集地了。

然而,在这个真正的大佬云集的产业圈里,那些耳熟能详的世界品牌,Google,微软,花旗,Adobe,软银等等,似乎根本想不起来,有哪个公司的高管CEO,是中国来的。

相反地,印度人却几乎在高管层遍地开花,吃香喝辣。比如以上提到的这几个大品牌,CEO都是印度人。

如果再往下,看看副总裁级别的管理者,印度裔的高管人数就更多了。

现在很多名校教授都不约而同默认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总体来看,

印度人不仅在高端职场上,比中国人吃得开。在学校里,印度学生的表现也明显与中国学生拉开了差距。

陈教授举出了一个例子,几年前,12所美国最知名的商学院在选招商学院院长任选,然而这12所商学院最终下出的聘书中,

10所院校给印度人下了聘书,没有一所院校给华裔下聘书

这样的结局,不止一次出现,不是在一个领域出现,它和种族歧视无关,而是反映出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在教育,以及文化,人才培养上,真实存在的差距。

顶级世界大学:不想再招中国学生了!真相看醒所有人

答案究竟在哪呢?陈教授总结,主要是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中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有值得深思,改善之处,其中也包括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

第二点,在于儒家文化给中国人祖祖辈辈刻下的文化烙印上,并不全是优点,它的弊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重大的副作用。比如“顺从听话”,孝道文化这样的观念教育,一直备受中国人推崇,礼义仁孝的巨大价值自不必说,

殊不知,这些文化烙印的弊端,实则也给中国人,带来了一辈子的包袱。无论行走到哪个国家,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这样的文化包袱永远无法摆脱,走到哪都要吃亏。

陈教授坦言,他这么多年教书育人,接触过的中国学生中,真正是出于自己的喜好,而选择攻读研究经济学,金融学的人,其实非常地少。

其中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不是在家长施压安排下选择,就是在受到所谓的竞争压力思想影响下,最终选择就读。这些中国学生的就读选择,根本就不是从自己真实的兴趣喜好角度出发的。

不因喜好而出发的研究,只要肯学,肯下功夫,毕业还是没问题的,然而专业所学,却是日后求职的关键,赶鸭子或许能够上架,然而也上不了高架,在陈教授接触的中国学生中,经济学博士学历的中国学生,其日后职场表现通常更差,这一点足以说明很多原因。见多也就不再新奇了。

很显然,中国的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都是投入了关注的,有的家长,甚至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虽然家长们并不是人人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巨大愿望,

但最起码的,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够尽可能的进入好一些的学校,这样毕业之后对今后有好处。毕了业之后,家长希望孩子找个好工作,有份稳定收入,一辈子能够衣食无忧。

这样的想法听起来不是在强求,然而许多中国家长为此,却用力过猛。

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家长起早摸黑的,一周七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把生活的重心全放在子女上学的问题上,排队等候精英学校的名额,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艺术班,争着买名校学区房,凡是孩子重大考试之日,连班都不上了,送外孩子后,在考点外苦苦等候着开始考试结束...

有的中国家长,很早就立下了送孩子出国读书的计划,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出了国,自己更是不放心,常年离开先生或妻子,离开自己在中国的亲朋,给孩子当起了陪读。

顶级世界大学:不想再招中国学生了!真相看醒所有人

在中国国内,跨城,跨省陪读的家长更是大有人在。

还有一个很多人更熟悉的现象,就是中国家长为了想办法让自家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个好前途,常常想尽办法“走后门”,拉关系,把孩子塞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

特别是在初中级义务教育阶段,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尖子班”“精英学校”里,突然来了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学生自己心里的压力也大,而家长的想法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结束了义务教育,到了大学选专业时,许多家长更是不惜“明逼暗指”,让孩子选择类似金融,会计,工程,科技这样“有前途”,又“实用”的专业。

然而,在许多家长按照规划和自认为的正确方向,教育,培养,指导孩子的未来时,有几个最关键的问题,可能根本就没考虑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