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稱帝,司馬炎是否會成為歷史名相?

西晉晉開國皇帝武帝司馬炎,有過消滅吳國和“太康之治”的成績。假如只當一個權相,也許會被後世譽為和商鞅張居正相當的名相楷模。司馬炎因為當皇帝,有許多的失當之處:

1. 他的繼承人司馬衷不可能是個稱職的皇帝,司馬炎篡位後才發現。但是賈充協助自己得到世子之位,他難以撤換賈充女婿的繼承人之位。

2. 司馬炎將消滅吳國的任務,交給王濬、羊祜、杜預、王渾。對付外族的任務,交給衛瓘、文鴦、馬隆等人。顯然知道這些人比較擅長打仗,但是為了鞏固司馬家的權勢,讓許多的子弟帶兵。

3. 因為皇位的關係,司馬炎朝政重任交給宗室司馬亮、司馬攸,還有外戚楊駿,這些人或者他們的後代,在司馬炎死後,造成黨爭。然太康之治的成績,還有曹魏時期就受重視的鄭衝、王祥、裴秀、李胤等人的努力。若是沒篡位,司馬炎死後,應該是由石鑑、王渾、衛瓘等有政績或戰功的人輔助朝政。

後來引起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不要說把自己締造的大一統局面消失,就連劉備、曹操、孫策所平定的割據局面,又重新恢復了。而他選擇封王的地點,許多到了惠帝時期就不聽中央號令了。這些王還進中央爭權,許多人趁他們把兵力帶往中央,在他們的領地,或者附近背叛晉朝。此後司馬越藉口對付外族,集結中央軍隊,後來這批軍隊被石勒消滅。從此晉朝中央拿地方武力再也沒有有效的辦法,割據地點一直變成不同的軍隊統治。

公元305年,錢璯反叛,314年周勰反叛,399年又有孫恩盧循之亂。

曾經締造大一統的局面,創造近十年的治世,卻因為皇權的問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也讓後人對他的評價,大大減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