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超1000家店,營收過10億,便利店西北王如何煉成?

8年超1000家店,營收過10億,便利店西北王如何煉成?

文 | 長歌

來源 | 野草新消費

2018年3月9日,每一天便利店宣佈獲得2億元融資,在便利店這個重資產運營、擴展速度慢的領域,得到風投支持,這家西安連鎖便利店老大算是迎來了一個拐點。

智慧物流、大數據、門店提升、無人零售等新零售相關業務,第一次被作為了它的重點開拓方向。

要知道,在幾年前,連鎖便利店在西安乃至整個陝西都還是一個新概念。從2010年在西安東新街夜市落地第一家門店,到擴展突破1000家,每一天便利創始人張培彥用了不到八年時間,這與他在蒙牛奮鬥的時間相當。

曾幾何時,蒙牛一度創造了中國乳業發展史的神話,而與大部分蒙牛系的創業者圍繞蒙牛產業鏈做事不同,張培彥轉型做了便利店,並在另一個快消領域再造“蒙牛速度”。

在蒙牛的八年,張培彥從一個普通售貨員做到區域副總,而在便利店的八年,他又從一個便利店門外漢做到區域老大,堪稱一段傳奇。

尤其在這個互聯網下沉,與實體產業融合的時機,我們認為,這些區域性的老大,是值得挖一挖的。每一天投資人春曉資本副總裁潘金菊更是強調:

中國便利店過去10多年總體拿到資本的錢,也不會像2017年、2018年這樣多。或許,區域性連鎖便利店的大機會真的要到來了。

在接觸張培彥的過程中,我們也感覺到了其與純互聯網人迥異的一面,或者說,那是一種強烈的線下治理與擴張的文化。

在面對線上線下強勢合流的背景下,線下連鎖便利店強大的根基在哪裡?它在新時代機遇下可能性有多大?我們希望從每一天這家企業中找到一些答案。

8年超1000家店,營收過10億,便利店西北王如何煉成?

蒙牛基因

成功總是一波一波的,而不是一個一個的。十多年前,蒙牛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此後,一批批蒙牛系的創業者走出來,散落到乳業產業鏈上下游,續寫著蒙牛傳奇。而少數人,也落到了其他行業,並長出新物種。

我們追溯便利店在西安乃至西北的發展路徑,很難找到一個底層的共同成因,在每一天2010年創立之初,行業尚未形成風潮,直至今天,連鎖便利店仍是諸侯割據的狀態,各有各的活法。而每一天便利,更像是張培彥帶著蒙牛基因,在北方便利店行業的一次大膽試驗。

8年超1000家店,營收過10億,便利店西北王如何煉成?

(每一天創始人張培彥)

為什麼是張培彥、蒙牛,以及每一天?要解答其中的疑惑,我們得從頭說起。

1、財散人聚

張培彥2003年大學畢業,彼時蒙牛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當年央視“中國年度經濟人物”給蒙牛創始人牛根生的頒獎詞是,“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而張培彥機緣巧合進入西安蒙牛隊伍,也被捲入到這種速度之中,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在蒙牛之初,張培彥做的是促銷員,從小生性要強,坦率真誠的性格,讓他對這份工作並不生分。不過在當時,西安市場剛開拓,張培彥的工作挑戰不小。

“當你作為一個業務員去推銷牛奶,在名氣不大,價格還貴的情況下,其實很難銷售。最重要的是牛奶有保質期,店老闆賣不了就要虧損,所以不少老闆對此有所牴觸。”張培彥告訴野草新消費。

困境似乎不可避免,但蒙牛之所以走的快,是因為其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一個人的骨子裡。在這條道路上,誰越早明白應用,越能從中找到共鳴,在蒙牛的發展版圖中也成長越快。

田牧實業創始人劉瑞,是蒙牛系出來的一個典型創業者,他回憶起當初看完蒙牛文化手冊,整個人熱血沸騰,第二天就去應聘,之後幾年內從業務員做到總公司市場總監,所創公司的管理思維也基本沿用了當時的所學所悟。蒙牛文化很重要一點是格局要大,主張財散人聚,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張培彥在西安蒙牛這支隊伍中,算是理解和創新運用蒙牛文化比較早的人。在遭遇銷售困境時,張培彥放棄了自保,直接向店主擔保銷售量。“當時我跟別人的做法不一樣,如果你是老闆,沒問題,我代表蒙牛給你卸五箱牛奶,你賣不完我給你換,我拿走。”

“接著我會持續拜訪商家,把剩下不好賣的調到促銷點賣,到最後如果有將要過期的,我給他換成新的,牛奶送給周圍大哥大姐喝,沒有給客戶和公司造成任何損失。雖然那時候,只有五六百塊錢的工資,但我就敢這樣做。”

在這種擔當下,張培彥把自己逼上了一條更為“艱難”的道路,只有更多的付出,更強烈的服務精神,才有可能實現預期目標。而這種緊張、超越常人的推進過程,也很快得到正向回饋,“有的店老闆多次打電話到公司,點名就要我的貨”。

張培彥從簡單的促銷轉變為培訓消費者。之後,他被送到蒙牛總部培養、學習,很短時間內在西安鍛造出一支銷售鐵軍,兩年多時間,他升任為西安地區銷售副總。

2、打造鐵軍

企業文化通常由先知先覺者發起,是一場少數人改變多數人的遊戲。而把蒙牛特質從一個人融入到一群人,打造出一支銷售鐵軍,張培彥簡單總結為三點:

第一點是統一目標,“我們每個人每個月的目標都非常清晰”。

第二點是明確分工,“每個人你幹啥,他幹啥,都極度明確”。

第三點是運用合理的分配機制來激勵。“做得越好的人,不但拿獎金,還能休息,做得不好的人,不但罰錢,還得讓他在休息時間頂別人的班,形成馬太效應,贏家通吃”。

看起來,這套頂層設計不錯,但在全國眾多銷售團隊中,也只有極少數鐵軍能夠真正打出來,在制度設計下,如何權變和具有持續的穿透力,才是關鍵。

張培彥是一個粗中有細,並能在細處展現其爆發力的人。他的打法可以概括為“目標反向推導+樹立標杆”。

從目標推導來講,人的導向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正向推演,步步為營,從有到有。另一種是從目標出發,反向推演,先樹旗後招兵,倒推資源配置。而第二種,正是張培彥帶領團隊突破業績的不二法則,這也是牛根生當初面對蒙牛一個個“不可能的目標”的實現路徑。

按照這種思路,只有推動“合理範圍”內的最大化,才最有可能打贏一場銷售戰爭。而在推導過程中,怎麼來實現滲透?張培彥告訴野草新消費,核心是樹立標杆,再給大傢俱體方法。

“比如今天這支鐵軍有32個區,就有3200箱牛奶要出,一個區必須出100箱。我對幾個區域的情況非常明白,開始讓大家自己報。但在這32個區裡我絕對會首先溝通5-8個人,你明天要上手500箱,你報500箱,後邊就跟著400箱、300箱起步了。”

“ 針對報500箱的人,在中國的密集型管理中,你作為管理者,資源分配,時間節奏的把握都可以調節,你需要把這個東西先頂破,而實踐證明我們是有效的。”

這些手段貌似也可以複製,如果刨除它,那標杆何以最終確立並拉動勢能?張培彥認為,最終要回到蒙牛對人的文化價值觀塑造。

牛根生把文化當成科技之外的第二生產力,它決定著資源的使用方向。而蒙牛正是通過文化這條路徑,來最大激發個人和集體的標杆行為。

“小勝憑志,大勝靠德。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管理是嚴肅的,培訓是最大的福利。獅子與羚羊的故事,荷花池的理論……”張培彥向野草新消費介紹蒙牛文化時,如數家珍。

依託牛根生個人魅力和積極宣講、交叉宣講機制,蒙牛文化從組織中心向四周,一級級傳遞,落地生根,蔚然成林。

而落到西安蒙牛這支團隊中,“不安分”的張培彥成了最忠誠的信徒,他自成標杆,並不斷樹立和催化新的標杆,由個人的能動轉化為群體的勢能,直至擴展到整個團隊。這或許是這支銷售鐵軍的真正成因。

而在背後能夠持續推動、鞭策張培彥的這種蒙牛基因,也成為他日後創立每一天,從一個人到兩千多員工,從一家店擴展到1000多家店最重要的動力源泉。

8年超1000家店,營收過10億,便利店西北王如何煉成?

速度與激情

在2018年3月中旬CFA延安管理學院成立大會上,張培彥的演講激情澎湃,聲音極具穿透力,幾乎要籠罩整個會場。而場下的每一個員工都齊齊地緊盯著講臺,生怕漏掉了些許重要的東西。每次重要的儀式,他就像個即將出徵的將士,要引導著千軍萬馬開啟新一輪的戰鬥。

“從張培彥到他所有高管,這個團隊的毛細血管裡,就極具擴張性,極具狼性,我參加過他們一次招商加盟會,他說,每一天,大幹100天,沒有周六週日。這種團隊,特質特別明顯。”春曉資本潘金菊告訴野草新消費。

這種帶有狼性特質的“速度和激情”,張培彥從蒙牛帶到每一天便利,貌似無時不刻,如今已經維續了整整八年。

1、開第一家店

回到2010年,在蒙牛待了八年的張培彥陷入沉思,到底如何才能延續此前的鬥志,在一個地區將業務持續突破,並把蒙牛的基因不斷放大?

張培彥回想到這些年,積累了不少,自己也跨入而立之年,是該闖一把了,可以創業去。“如果說幹敗了,大不了領著媳婦、孩子回安徽老家,那裡還有田地,養豬、種菜,也無所謂了。”

一是便利店同屬大快消產業,尤其強調對區域商業網點的掌控,這其實與張培彥此前的蒙牛分銷經驗,有很大交叉點。

二是,相比廣東、上海等地的便利店遍地開花,2010年西北區域的這塊業務少有人涉足,但同樣機會也很大,尤其是在西安這種高校多,旅遊相對發達的城市。如果踩著合適的點進,就有可能進入增長的快車道。

這種路徑在方向上大致可以說通。但是,在連鎖便利店毫無參照的西安,張培彥的創業無疑像一場冒險。

不過,說幹就幹,張培彥沒有那麼多猶豫,拉上幾個兄弟,投入了幾乎全部的家當170多萬元,就開始了新的征程。

回憶起開第一家門店的曲折,張培彥現在還歷歷在目。在先期,他花了三個多月到南方學習調研,但回來之後,為摸索出西安的本地打法,光選鋪面張培彥就折騰了一個多月,從高新區落到了東新街夜市,基本上靠數著人頭來計算。

“前幾家店,75%-80%的成功來自選址。來回奔波了不知道多少次,記得我當時的腳都磨腫了,出了很多水泡。”每一天合夥人柴大林回憶起當時的場景。

而在店面設置上,每一天開始基本也是依葫蘆畫瓢,先期只能模仿7-11、全家等知名便利店。最難的是上商品,對於很多品類張培彥並不熟悉,所以開始就學西安當地的大賣場、商超,拼湊出一個門店商品模型。“西安沒有711,比如你在廣州看到的牛奶是燕塘,而西安只有銀橋。35平方的一個店,光我們在市場上採貨,就幹了三天三夜。”

而剛開到兩家店時,張培彥就去成都拜訪WOWO便利店董事長湯耀華。“我在他那受教最大的是:第一,便利店這個行業很難,你到底想好了沒有?第二,要迅速開到100家,才有效應。”張培彥告訴野草,“我繼續認定做這件事情,並依據他的說法做了。今天證明是成功的。”

“大智靠學,大牌靠創。”這是蒙牛開始創業,突破自己邊界的思考方法。而每一天從開出第一家店起,基本也是邊學邊創,靠鼓著勇氣,摸石頭過河,避免早期創業就胎死腹中的命運,直至幾年內在西安城裡四面開花。

2、從1到100

單店的開啟,主要考驗的還是創始團隊的學習與突破能力,一旦要擴展到100家,1000家,就得另闢蹊徑,摸索出自己的打法套路。畢竟,就像張培彥說的那樣,“大多數做連鎖的,都被擋到100家店以下這個門檻。”

突破100家,張培彥花了兩年半時間,這個速度在西安還可以。“那個階段做規模,拉的時間越短越好,用最小的資源幹最大的事,戰線拖的時間越長,風險就越大。”

蒙牛的創業三板斧中,有一條是“先建市場,再建工廠”,也就是說先期利用市場品牌優勢來撬動更多的資金、資源,獲得發展速度。同樣,每一天在進軍百家門店的過程中,時刻都處一種“緊張而倒逼”的狀態 。

“不像一些知名企業有強大的後臺供應鏈,我們開始一個蘿蔔就一個坑,打法講究又快又省,發展到30家店才建物流中心,更別說鮮食工廠。在前期,光庫房搬遷了三次,主要就是為了省錢。”將更多的投入放在前端,在張培彥看來,也在於要快速擴展到100家,才能稱為連鎖,思維方式才會發生轉變。

單店比較靈活,而連鎖更強調模塊化、標準化、可複製。如果規模不到,那標準和模塊化也就無法形成。可以說,先期頂破100家門店才是每一天真正連鎖化的起點。

相比於前100家要快速打磨出一套本土化的標準,張培彥認為,擴展到300家時,才是降低成本的節點,到500家以後,商品的溢價能力才能出來,需要對流程進行更精細化的管理。而到1000家店以後,則要運用新技術能力,打造先進的門店前端和未來供應鏈,包括延伸到自主品牌。

這樣劃分出的幾個階段,其實有不同的追逐點。但內在有一種結構上的契同,我們稱之為“每一天速度”,這是每一天相別於西北區域其他便利店最大的外在特徵,它也是蒙牛基因在便利店行業的延續和再創造。

張培彥將這種擴展路徑總結為九字方針:規模化、規整化、規範化。而且“一定要先做規模”。

3、規模化、規範化、規整化

野草發現,作為每一天在西安的重要競爭對手,90年代起步於太原的唐久便利在門店設置、商品管理上幾乎沒有什麼劣勢,而且也是在2010年左右進入西安,但與每一天散落在西安街頭,幾百米一家店的佈局相比,唐久的擴展速度顯然不及。

潘金菊認為,這和每一天的團隊基因有很大關係。作為蒙牛經銷商,如果不去發揮“速度”優勢,而像唐久那樣做好精細化管理再擴展,恐怕也不太具備相應的條件。

“我們實際上在盡調過程中,看到每一天的日商數據從2015年到2017年,都有非常高比例的提升,包括張培彥也在重點引進人才,專門做門店的經營策劃。當然在流程規範上,它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潘金菊對每一天的整體策略還是比較認可。

規模化,規範化,規整化是一套擴展的打法,但從100家到1000家,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張培彥告訴野草新消費,核心的路徑就兩條:直營門店樹樣板,舉勢能;加盟門店增數量,做動能。

在門店樹樣本上,其實延續的是,之前張培彥在蒙牛樹標杆的思路,即通過資源、時間節點的把控,來突破原有目標的限制。

“內部勢能,說白了第一體現在單店賣力的提升,北京日系便利店能做到2萬多,本土的可以做到1萬多,二線城市做到7000左右,其中一定有勢能存在。那我們通過建立直營門店樣板店,看能不能從7000做到1萬,甚至1.5萬,拉動更多的其他店面增收。”

光舉勢能,沒有足夠規模也不行。這就落到了做加盟和動能上。張培彥說,做量就是提升曝光度,無形地提升你的品牌知名度,這也有利於動、勢能的相互轉換。

第一個端叫轉化率,要能把它轉成直營,並將直營和加盟控制在一定比率。第二端,直營門店需要樹立標杆效應,勢能要聚,如果hold不住加盟店,將對品牌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個單店,確實在發展數量時,會有一些質的制約,但你只要能控住,還能轉化,才是最核心的。保證直營加盟之間有效的’控和轉’。這是每一天的精髓。”張培彥告訴野草新消費。

當直營和加盟開始並行的時候,那就可以依託模式驅動了。張培彥將它概括為四部曲:

第一,通過幫便利B2B平臺,為夫妻老婆店先供貨。

第三,加盟之後如果思想沒有轉變,經營效果不好,就收回直營。

第四,推進直營內加盟,即對優秀員工開放加盟,促使連鎖體系更加平臺化。

而每一天門店直營加盟的“控轉”模型,其實就貫穿在這四部曲中,通過每個環節的調整、優化和推進,來逐步扭轉供應鏈的弱勢,並通過引入鮮食品類、信息系統、優秀人才等,有節奏的提升單店質量,以此來實現上下游的有效互動。

4、人的決定性要素

當在梳理每一天這家線下企業的發展脈絡時,我們發現,無論是樣板門店樹立還是內部加盟機制,都離不開一線核心員工的力量,而能否激發與釋放這批人,就在於張培彥走出蒙牛之後,反覆強調和強化的企業文化。

“選擇每一天,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文化認知感是第一點,明確分工是第二點。”張培彥認定,企業文化首先是一種選擇,經營文化其實是經營人心,這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潛力。

面對每一天的高層,張培彥依然奉行著牛根生“財散人聚”的原則,敢於和樂於分享。“我們在盡調時發現,公司給有業績的高管們配了很多車,激勵方式非常直接。

另外,他在引進一些精細化運營人才,絕對是費了很多精力和物力,比如說挖一個高管花了近兩年時間,他深刻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裡。”潘金菊告訴野草新消費。

張培彥也把學習看到是一種分享,在2016年自己上中歐EMBA受益之後,緊接著又計劃送五個高管上國內各個高校的EMBA。“在這個過程中,不光是你自己能行,要帶隊的團隊行才能行,不要讓自己成為企業發展的天花板。”

面對每一天的基層員工,承襲蒙牛“和自己較勁”的文化精神,張培彥提到最多的是“少埋怨環境,多改變自我”,這也是他自己的座右銘。

“這個座右銘是我們每一天企業文化的精髓。因為在大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只有先從改變自己開始,真正主導個人發展的還是內因,還是自己。”這句話似乎大家在日常中也司空見慣,但張培彥正試圖將這一“常識”變成更多員工的行為準則。

為了將企業文化落實到更大更深的層面,張培彥學習蒙牛TOP100的做法,很早就設立每一天黃埔學習班,挑選核心店長級別員工,進行企業文化宣導和技能培養。

這套培訓經過三年,接近成熟,張培彥把眼光放得更大,承辦CFA延安連鎖管理學院,將全西安的連鎖經營骨幹都納入到體系內學習,把有限零售教育資源不斷延展,期望讓更多的優秀零售人才湧現。

“現在到了每一天的2.0時代,我提出來了28字訣:企業文化聚人心,組織架構內驅動,優質服務市場化,科技運用控成本。”在其中,張培彥將企業文化放到了公司戰略最重要的位置。

像牛根生一樣,張培彥在組織內部創造了很多新詞,比如“用心就是專業”,“責任就是財富”,“沒有業績就沒有尊嚴”等等,把員工潛在的東西拉出來反覆強化,以至於最後對大多數人產生一種高度的行為規定性,來釋放每個人最大的價值。

張培彥說,我們是人員密集型企業,最重要的就是人,而要把人管好,必須通過文化來聚,所以我們現在又設置了只負責企業文化的人員,循環來進行培訓。

在過去一年北上廣的新零售創業熱潮中,我們發現,當互聯網人用新技術和網絡營銷手段進入線下時,很大的障礙就在於線下人員的管理。而每一天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在今天就頗有思考的價值。

每一天在技術和資源都比較有限的情況下,創造了便利店發展的新速度,其中最大的經驗之一,就在於它是通過企業文化的形式,持續地挖掘人的潛能和激活組織的活力,將一批批人轉化為核心資產,然後依託於此嫁接運用各種工具,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勢能。

強調人的決定性因素,文化的決定性因素,在其中,張培彥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地方,並試圖去勾畫每一天的未來。

8年超1000家店,營收過10億,便利店西北王如何煉成?

新零售之路

1、做區域性的獨角獸

2018年,是每一天的轉折之年,這家摸爬滾打多年的本土便利店企業,在和風投嫁接之後,終於可以走出資金和原有視野的侷限,去嘗試和突破更多新的事情。

潘金菊作為每一天的直接投資人,從2017年5月份接觸張培彥到下定決心投資,中間經歷了七八個月。談到每一天的投資邏輯,潘金菊認為是一個確定性在不斷強化的過程。

在過去一年中,她幾乎見了所有區域性連鎖便利店老大。“我們的方向是選大區域,選人。看他們未來在大區域裡,有沒有跑出來的潛力。”

相比於原先移動互聯網輕、快、回報大,玩流量的邏輯,在潘金菊看來,便利店投資本身比較重,投資人也在快速學習,來回走一圈,現在可被資本市場看重的便利店其實並不多。

之所以敢於重資投入到每一天,潘金菊總結為三個點:

第一,西安是一個比較優質的二線城市,高校、旅遊和城市的經濟結構,讓這塊的便利店市場空間巨大。此外,圍繞西安延展到周圍其他二三線城市,機會也很大,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好區域。

第二,每一天在西安的滲透度已經到達一定階段,是區域性老大,在具備門店網絡規模時,才有可能用信息化、自動化手段來提升前後端效率,乃至做新零售的轉型,否則根本無從談起。

相比於其他便利店選手,狼性和擴張性是每一天團隊最突出的特質。而這也是網絡規模效應的本質,這種能力會讓他在未來開疆擴土上極具優勢。

“在延展業務上,你能很明顯看到,張培彥的學習能力和視野開放性,比傳統的便利店老闆要強不少。比如說他比較早的看到了社區生鮮的升級機會,包括幾年前就嘗試過O2O業務。”

而在融資之後,張培彥對外呈現的,也是全面向新零售業務轉型,包括要向智能物流、大數據平臺、無人零售等方面發力。

不過對便利店來說,新零售化還是一個漸進,需要持續摸索的過程。在潘金菊看來,在目前的區域便利店諸侯中,具備投資價值和衝出來能力其實非常有限,這兩年將是資本瘋狂搶奪標的的階段。

“我們肯定期望每一天未來在區域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

所以,用資本化的手段,加速搶佔門店位置和資源,建立區域的規模性優勢和壁壘,是資本機構先期投入的首要目標,這也是每一天團隊最為擅長的地方。

“在未來5到10年,精耕西北,著眼河南,不排除進入一些有潛力的別的地區。我們的目標是把每一天便利店打造成區域性獨角獸。”張培彥向野草新消費強調。

強化門店擴張,可以確認為是每一天融資後的第一條主線。以西安為基地打磨出一套模型,加上人才優勢和資本的助推,這三點將是每一天進軍新市場很大的利器。

但要吃透新市場並不容易,張培彥坦言,每個市場不一樣,一個市場就是一把鑰匙,針對河南市場,還需要針對性地打造屬於河南的鑰匙。

2、以便利店為中心的新零售業態

除了這種橫向的擴張,圍繞便利店這個主體,做門店的升級改造和多元業務的擴展,是每一天的另一條主線。

“規模優勢要繼續,但是整個業務的精細化營運,新業態的探索肯定也需要,只是說不同時間不同階段,人員和資金的投入上會有所差異。”潘金菊說。

張培彥也承認,前期為了速度,確實放棄了一些對門店的質量管控。但拿到資本之後,每一天反過來一定會舉勢能,在門店硬件設施,信息化系統和人才引進做大量投入,拉昇品牌的影響力。

“最核心的還是軟實力的引進,下一步我首先會請專業上極強的高人進入,不排除711的,原來便利蜂提出的千人千面的理念,絕對是我們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相對於日本成熟的便利店形態,中國的連鎖便利發展比較滯後,但同時在移動互聯網、新技術的迭代發展上,中國的便利店具有非常不一樣的軟硬件基礎設施。

在潘金菊的視野中,中國的連鎖便利店可以衍生出生鮮、新的B2B供貨服務,以及無人零售等多種場景和服務形態。

“中國便利店未來的想象空間非常大,業務的延展性不會像日本那樣侷限,它可能並不純粹是一個便利店店型,而是基於整個大區域強大的採、配、供體系,去形成一個強大的城市服務業態,這個業態比較綜合,當它建立起這種服務能力之後,你很難把它幹掉。”

以原有便利店為中心,延伸到社區生鮮便利店和無人零售等業態,是每一天正在積極嘗試的方向。在張培彥的計劃中,每一天的目標是發展成從上游物流供應鏈,到下游便利店、生鮮超市、無人零售等一體化的創新型企業。

生鮮超市是張培彥突破原有業務鏈條,最先開拓的一塊新領域,生鮮市場誘惑足夠大,包括盒馬、京東、永輝超市等都在切這塊蛋糕,但也足夠複雜和危險,此前已經出現過幾波生鮮閉店潮。

一如張培彥以往突進的風格,2016年7月15日,每一天開出第一家生鮮超市,在一年多時間,通過複用原有便利店資源和創新業務方向,每一天生鮮超市現在已經開到近四十家,在西安生鮮市場上算是站穩了腳跟。

在2017年後,像錢大媽、康品彙、生鮮傳奇等社區生鮮店接連獲得主流資本投資,每一天生鮮超市也迎來新機,變成獨立業務,加速發展。生鮮超市走到今天。

用總經理柴大林的話總結來說,就是敢於做規模,敢於落地,中間犯了錯,敢於彌補,敢於砍掉自己的胳膊。這與每一天便利當初的創業無異。

同樣在開拓的還有每一天的無人零售業務,在張培彥看來,線下的網點是根本,今後每一天所有的無人便利店和貨架,都將以門店為前置倉。

新的場景確實在創造新的需求,每一天有1000多個門店網點,如果做無人業態延伸,想象空間巨大。但這些項目也都面臨著維護成本或貨損率太高的問題,張培彥認為,圍繞新場景必須把維護成本降到最低,在商業上形成合理的閉環。做這塊必須有門店前置倉作為基礎,速度倒不是關鍵。

除了擁抱學習新零售技術,張培彥更為強調的是對線下人員的運營管理,這也是每一天的所長。

“第一,投放點我們一定是預先談判好的,有貨損率的保障,不然寧願不做。第二,盜損很大程度來自於自身,所以我們會加強人員的培訓管理,由前置倉的人員來做好維護。”

到這裡,我們再次體會到了人對線下零售的影響因素,也看到了蒙牛的影子。但顯然,新零售不止於人,對於傳統零售商來說,最大困難在於新技術和創新人才的整合。

今天,不僅需要破除他們此前的路徑依賴,更為重要的是在思維方式上,如何和新的商業環境、新一代的消費者進行有效的銜接。

這是時代給每一天新零售升級出的難題,也是對張培彥一個極大的考驗。蒙牛基因和張培彥的個人特質,或許將繼續發揮很大能量。

但在接下來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裡,每一天自我的更新,和與更多新事物的融合,也是其發展的關鍵。

參考書籍:《蒙牛內幕》、《蒙牛系創業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