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黃景仁的《雜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整首是這樣的: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泣,泥絮招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作者想表達的是因為自己身世飄零悽苦,明明自己很有才華卻無人賞識,仕途始終不順(6次鄉試不中對一個自詡有才的人確實是很大的打擊),隨後怒極反笑,自嘲到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是清朝人,年少成名,9歲有詩名,16歲在3000人中取得童子試的第一名,是“乾隆六十年第一人”,這樣的人都不能取得功名,所以很是憤慨。

從古至今,書生們都是讀書破萬卷,售予帝王家,十年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從此魚躍龍門、春風得意,便可以誇誇其談,經天緯地,指點江山,兩千年前的司馬遷曾說過:“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中國書生的窘迫處境一覽無遺。

為什麼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

為何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紙上談兵,泛泛而談

自古以來,知識很容易知,但很難識別,大部分讀書人都是紙上談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雖然他們滿腹經綸,但空有一番豪情壯志,卻不知道如何發揮,可能100個人之中才有一兩個可以施展抱負的大才。

原因二:墨守成規,不思變通

古代讀書人大都脫離實際,甚至對實際狗屁不通,卻自以為滿腦子聰明才智,實際上使人更蠢,還有個更大的問題就是時刻受到書中觀念的誤導,老祖宗並不是什麼都是對的。

原因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百無一用的書生說的是那些五穀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無縛雞之力,只能靠讀書博取功名,如功名考不上生活即成問題,范進中舉後為啥那麼激動,因為他的世界徹底變了,他有了很多特權,再也不用害怕去耕地幹嘛了,一個人讀書讀到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人與人之間交流都成問題,這樣的人跟傻子又有什麼區別。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話用在戰亂不斷的古代也許適用,不過那也僅僅是針對戰場之上書生的手無縛雞之力,若是放在朝堂之上,武將可不就一定能比得過書生了,武將自古幾乎很少玩死文人的,但文人玩死武將的事情,史不絕書。

讀書無用論,不過是一個笑話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