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高唱興林富民勁歌

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和主要水源區,全縣土地總面積423萬畝,林地用地230萬畝,宜林荒山荒坡面積大。2008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淅川縣推廣展開。通過確權發證和分包到戶的方法,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以調動農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提高林業綜合效益。

2012年度全縣完成勘界確權面積達71萬畝,占上級下達淅川縣任務104萬畝的70.3%,2013年分山到戶19.2萬畝,林改確權發證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全省林改確權發證工作現場會在淅川召開,淅川縣被市政府授予林改工作先進單位。

深化改革推動林業發展

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淅川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十二五”期間完成了主體,全縣納入林改範圍的集體林地面積183.2萬畝,確權集體林地面積154.16萬畝。佔省、市下達任務101萬畝的153%。首創合同化造林方式,把樹木是否成活作為支付造林費用的唯一標準,成功治理荒山53.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3%,人工造林面積連續十年居全省第一位。

淅川縣林業局總工程師周桃龍說:“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集體林權制度演變大致經歷了公有化階段、責任制階段、市場化階段三個階段。淅川縣集體林權改革經歷兩個階段,2008年~2013年集體林改主體改革階段、2014年至今的深化完善集體林改階段。”

提升林上林下經營水平

在新時期,淅川縣通過推進農村林業改革,在制定出臺一系列農村林業改革政策性文件的基礎上,淅川縣林業局規劃建設了一批效益好、潛力大、帶動力強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扶持發展一批龍頭企業、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培育形成一批區域性主導產業。

在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取得進展的基礎上,該縣林業局還引導農民把目光投向林業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發展林下經濟面積27.42萬畝,產值達9.5億元,農民來自林下經濟的人均年純收入達到2200元。

同時,淅川縣立足全縣林業產業現狀,以市場為導向,支持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向規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目前,已形成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相結合的林下經濟發展方式,一些林業專業合作社、公司和造林大戶通過轉包、出租、轉讓、入股等形式,流轉林地面積達16.5萬畝,從事林木種植、苗木花卉、木材加工、林下種植和養殖、森林旅遊等多個產業。

發展林業效益助農增收

“今年我又種植了4畝優質核桃,4年後它們就進入盛果期,到那時每畝收入能在3000元以上。縣林業局還聘我當了生態護林員,每月有600元收入。脫貧以後,我家的收入就有保障了。”淅川縣毛堂鄉廟溝村脫貧戶陳玉紅說。

為促進農村林業發展,淅川縣創新林業經營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力度培育專業化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全縣培育新型林業主體527個,其中林業專業合作社170個、家庭農場129個、林業龍頭企業10個、林業大戶218個。

淅川縣還把發展旅遊業作為長線脫貧項目。目前,全縣建成集生態觀光、鄉村度假於一體的雄升生態園、孔雀苑等精品示範園30個,在景區、景點周圍辦起300多家農家樂,解決了1.5萬人的就業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