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生態立縣 綠色脫貧

中共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

【一】

重大時間節點回望歷史,是擁抱未來的絕好姿態。

數九隆冬中,雄踞丹江口水庫北岸的淅川依然草木蔥蘢,青山隱隱、綠水迢迢,碧空如洗、蔚藍如鏡……這是67萬淅川人民共同的家園。

當下,全縣正全力以赴決戰決勝兩大攻堅戰——生態保護和綠色脫貧。這兩大攻堅戰,彰顯著我們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表達出我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決心,標註著我們尋求山川秀美、人民富足、社會文明發展之道的足跡。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

堅決打贏生態保護攻堅戰,全力以赴保護和涵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通水五年,累計調入乾渠259億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20餘座大中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惠及京津冀豫4省市5859萬人口。

堅決打贏綠色脫貧攻堅戰,全心全意服務處於貧困線下的兩萬戶6.05萬名鄉親,確保2019年全面脫貧。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境內的10萬餘新老移民、5.3萬半島農民和環庫區20餘萬農民中,貧困人口長期依賴荒坡地、石窩地和低產園地從事傳統農業耕作,生產生活極為困難。

呵護水源地山山水水,謂之水清;帶領6萬餘鄉親走出貧困,謂之民富。

到任淅川縣委書記4年多來,我和同事們一樣,把這兩大“國字號”工程記在心間、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朝著生態立縣的新方向,邁向綠色發展的新時代,實現縣強總體目標!

【二】

有人問過,淅川為什麼要這樣?

我們的回答是:一肩挑起兩大“國字號”工程,是淅川所處的特殊區位所決定。

一方面,水清是淅川的政治擔當。

在南陽縣市區中,淅川山水田園湖俱全,七山二水一分田,生態環境備受全國關注——全縣2820平方公里,56.6%被划進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內,80.3%被列入生態紅線以裡,且有9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丹江口庫區一級水源保護區全部在淅川境內,96%的二級保護區、99%的准保護區均在淅川境內。

顯然,作為國家生態安全戰略要地,淅川最寶貴的資源、最突出的優勢、最響亮的品牌是生態,綠色崛起的最大潛力也是生態,同時最脆弱的也是生態。淅川地處秦嶺餘脈,降雨集中,水土流失嚴重,各種面源汙染、點源汙染影響水質安全。保護好生態,我們必須服務於黨中央、國務院編織水生態安全網絡的國家大局。這是我們對於民族復興這個偉大時代作出的必然回應。

同時,富民是淅川的責任擔當。

在淅川,若不是移民,就一定是移民的親戚。自上世紀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庫到中線工程通水,淅川半個世紀搬遷近40萬人,史所罕見!

與搬離故土的親人不同的是,留守家園的淅川人,經受著親情割裂和鄉愁阻隔煎熬的同時,還面臨著缺地少吃的現實困境。因為丹江口水庫的初建和南水北調的新建,淅川有506平方公里良田被沒如庫底,那是“一腳踏出四兩油,一收十年糧不愁”的富庶之地。到了南水北調通水之時,全縣10個環庫鄉鎮僅剩57萬畝荒崗丘陵和山坡薄地,那是貧困人口集中之地,也是貧困人口賴以生存之地!

每每想及此,我們總是雙眼含淚,恨不得日夜兼程快馬加鞭,帶領這些“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的庫區鄉親們儘快趕走貧困陰霾,奔向康莊大道。

【三】

還有人問,淅川怎樣能在生態如此脆弱的地帶,實現綠色發展、綠色脫貧呢?

我們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經典中找到規勸和警告,也從西方發展汲取教訓。

千年前,先賢曾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價值觀和方法論兩方面指明瞭方向: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西諺說:“沒有比好的理論更具有實踐價值的東西。”鑑於此,我們頭腦非常清醒,行動異常篤定!在淅川,生態保護是綠色扶貧的前提要件,進而形成倒逼機制,兩者被宏大的系統思維統攝為一個互相促進的和諧體,並非一個相互對立矛盾體:生態保護得越好,產業越壯大,鄉村越美麗,鄉親越富足。

“讓綠水青山成為淅川的金山銀山。”全縣以水質保護、綠色發展為主線,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為載體,把“生態立縣”列為“四大戰略”之首,把“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作為三大歷史任務之一,把“建設國家生態縣”作為突出抓好九件大事之一。同時,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攬,不斷改革創新扶貧開發的機制和方式,邁出全面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示範區的堅實步伐。

【四】

在淅川,生態保護和綠色脫貧攻堅戰猶如一場接力賽,彰顯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寬廣胸襟,展現的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勇氣。

制度創新編制保護網,自然生態休養生息。綠色政績觀,為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裝上“指南針”。淅川縣強化生態文明建設“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探索建立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將生態環境、水質保護、造林綠化、溼地建設等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將考核重點向生態領域延伸,把幹部焦點向綠色政績聚光。去年10月,在全市率先啟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把資源環境納入領導離任審計的“評價單”,對領導幹部拍板決策設下環保“緊箍咒”。

綠色生態線,畫出了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軌跡線。淅川縣投資5億多元建成鄉鎮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全部打包給北京首創集團託管,負責運行,徹底截住了環庫居民生活對丹江口水庫的汙染。

先後引進北京崑崙辰、新鄉億隆等大企業投資生態建設,組成35支造林專業隊,以每年10萬畝速度推進植樹造林,實現了連續9年蟬聯全省造林合格面積縣級第一的目標。

一庫清水是忠誠擔當的見證。截至2019年12月初,丹江口庫區12個水質監測斷面、總乾渠我省16個水質監測斷面、1個移動實驗室達標率均為100%,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水質,總乾渠出境水質穩定達標,調水水質符合要求。

綠色發展編制脫貧夢,生態惠民久久為功。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難在產業。淅川始終貫穿生態立縣的這條綠線,從宏觀著眼,從微觀入手,短線抓短平快、中線抓林果、長線抓旅遊,將大大小小生態產業串成一串,形成生態惠民的強大優勢,凝聚綠色脫貧的長久動力。

具體說來,圍繞短線項目,重點抓香菇、蔬菜、中藥材、來料加工等。目前,全縣在滔河、毛堂、厚坡等11個鄉鎮已建成香菇基地15個,帶動4000餘戶貧困戶發展香菇2000萬袋。還有無風險、見效快、管長遠、易複製的光伏產業,實現光伏產業兜底,對貧困鄉親全覆蓋。

圍繞中線項目,結合保水質要求,重點發展軟籽石榴、金銀花等高效生態產業。依託九重、盛灣、老城、馬蹬4鄉鎮的軟籽石榴產業園,已發展軟籽石榴5萬畝,進入盛果期每畝可產2噸,按目前市場價,產值可達2萬到4萬元,將拉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各定點幫扶單位為對應貧困戶購置苗木,利用貧困戶房前屋後田埂地頭空閒地,為每戶栽種20株至30株軟籽石榴、薄殼核桃,打造庭院經濟,目前全縣已栽植薄殼核桃、大櫻桃8萬餘畝。

楚國始都三百年,碧水萬頃揚清波;晨鐘暮鼓香嚴寺,一腳三省紫荊關……我們依託難得的生態和人文旅遊資源,提出扶貧與旅遊開發相結合,用大交通帶動大旅遊,用大旅遊帶動大脫貧。一條連接豫鄂兩省的西(峽)十(堰)高速公路,也已開工建設;總投資25.8億元、總長112公里的環庫路正在建設,3年內全線通車。環丹江口庫區大旅遊,將為淅川富民強縣的插上強勁的翅膀。

美麗山水與美麗經濟相融,美麗生態與美麗財富共生。當綠水青山正在嬗變為金山銀山,生態保護和綠色脫貧兩大攻堅戰已看到勝利的曙光。

【五】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淅川決戰決勝生態保護和綠色脫貧兩大攻堅戰的同時,組織開展了“弘揚移民精神,弘揚好家風家訓,爭做最美淅川人”教育實踐活動,一方面為兩大攻堅戰提供精神動力保障,另一方面讓包括貧困戶在內的淅川人民鼓“口袋”的同時,還要“富腦袋、壯筋骨、強精神”。淅川作為移民精神發源地,吟唱出最美之歌。四年來,淅川湧現出“最美護林員”靳銀成,“最美法官”汪新法,“最美工匠”吳紅印,等等。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兩弘揚一爭做”,校園是陣地,青少年是主體,德育是最佳切入點。從主題活動到特色品牌,全縣教育系統的德育教育成為踐行“兩弘揚、一爭做”的特色品牌。全縣中小學開展德育夏令營、冬令營,中學生激情跑操,小學生《弟子規》韻律操,太極拳比賽……孩子懂得了“感恩”最美,學會炒菜刷碗,星期天為奶奶梳頭,為爺爺端水泡腳。

隨著“兩弘揚一爭做”的深入開展,核心價值觀入耳、入腦、入心,淅川人民精神抖擻,黨員幹部為民不倦,兩大攻堅戰如火如荼,克難攻堅,無往不勝。

【六】

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

在渠首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基礎上,淅川縣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區位特殊,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面向未來,淅川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難很難的苦難,還有很多很多的探索……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不能因為現實複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為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

正如滔滔丹水永不止步,淅川人民一定會沿著“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的路子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奪取兩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初心未改,夢想可期。持續整治環境汙染、不斷提升生態優勢、接續培育生態文化,讓綠色成為淅川發展最動人的色彩;精準施策助創業,精準發力助安居,精準幫扶暖民心,讓民富縣強成為淅川最耀眼的名片。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沿著生態立縣、綠色脫貧這條路走下去,淅川必將迎來更具想象力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