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千古第一死亡笔记

卢照邻:千古第一死亡笔记

老叫兽: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的。

小石君: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同。

唐初诗人卢照邻出自名门望族。

按说人家凭借出身就能发迹,

可小卢偏偏勤奋刻苦。

十岁,正是富家子弟斗鸡走狗之时,

小卢却独立特行,当起了背包客。

为了寻访名师,

他带着干粮和换洗的衣服,

不辞劳苦的在各地奔波。

结果,不到弱冠之年,

小卢就已经博学多识,眼界开阔。

按照唐时的风气,

接着小卢来到长安,

开始“西漂”求仕的生活。

卢照邻初入江湖,

此时朝中看重文才的公卿们如虞世南、魏征等已经先后谢世,

他就投靠了高宗朝的重臣来济。

在来济的引荐之下,

卢照邻与邓王李元裕相识,

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

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

邓王爱才,对卢照邻特别看重。

他向别人介绍卢照邻时,

语气里满是骄傲:“此吾之相如也。”

就是说:小卢同志,那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啊!

邓王让年轻的卢照邻担任王府典签,

相当于书记。

典签虽然是个处理文书的小吏,

但是与各府王爷们直接接触,

有机会被提拔举荐。

在邓王爷的信任背书之下,

小卢迅速声名远播,粉丝暴涨。

那一年,卢照邻刚满二十岁。

卢照邻在京城的生活十分滋润,

一是活儿少待遇高,二是邓王家书多。

闲来无事,

他写了一篇名诗《长安古意》,

道尽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

诗中所表达的那份长相厮守的痴情,感天动地;而那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更是击中无数少男少女的心;诗的结尾处“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后来被陆游化用为 “花气袭人知骤暖”,最终成为了《红楼梦》中花袭人的名字。

大唐气象,在卢照邻的笔下熠熠生辉。

此诗一出,传抄京城。

结果卢照邻就被查了水表:

几个便衣突然闯入他家,

既没有掏证件表明身份,

也没有经过任何司法程序,

直接将他戴上头套,丢入了大牢。

亲友们四处托人打听,

最后好不容易得到消息:

他可能是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

怎么得罪的?

就是这首极好的《长安古意》,

诗中“专权意气本豪雄,自谓骄奢凌五公”,

武三思认为这是在讽刺武家专权,

是戳自己的脊梁骨。

此时要风得风的武三思大哥,

黑白两道通吃,

果断将卢照邻投入了大牢。

亲友多方营救,才把他保释。

当然,卢照邻没有等来任何解释,

也更别提什么国家赔偿,

卢照邻只能认栽。

老叫兽:初唐四杰。

小石君:初唐四劫。

不久,邓王因病逝世。

死前,他给卢照邻安排了一个位置:

益州(今成都)新都县尉,

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或者副县长。

这是一个芝麻大的官,

主要职责是替官府收租。

等于是今天的城管,容易讨人厌。

卢照邻也不想干,

任满之后,他便辞官游荡蜀中。

那时的四川,是一个边远蛮荒之地,

但也有它的好处,

天高皇帝远,自由逍遥。

在四川的日子,

卢照邻遇到了同是大唐文坛F4的其他几位小伙伴。

异地的游子,

怀才不遇的颠沛流离让他们共鸣。

大家基情满满,

每天都喝得东倒西歪,抵足而眠。

当时“初唐四杰”的座次是这样的:

王、杨、卢、骆。

卢照邻是个老实人,他说:“排在王勃后面,挺高兴;排在骆宾王之前,很惭愧。”

但老二杨炯不服,

发出了“耻于王后,羞于卢前”的怒吼:“卢照邻才是老大,王勃算个鸟!”

卢照邻在四川虽然有好基友,

但并不开心,

因为他纯洁的心受到了万点伤害,

而且他距离梦想愈来愈远。

这时,

一个歌姬出现在卢照邻的世界里,

两人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坠入爱河。

那年的元宵节,

卢哥牵着郭氏的小手,

十指相扣,繁星点点,写了这样一首诗: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街含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但快乐的生活总是短暂的,

不久国家公开选拔人才,

卢照邻打算到长安参加“典选”。

郭氏虽千般不舍,

但为了他的事业,也只能含泪答应。

依依惜别,两人约定:

待君归,我与你执手白头,不分离。

谁曾想,这一别,两人从此阴阳相隔。

吏部侍郎李敬玄很欣赏唐初四杰,

把他们推荐给典选大员裴行俭。

然而裴行俭善于阴阳相术,

相面功夫甚为了得,他说:

“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

意思是:就这个杨炯还比较沉稳,可以当个县令,其他三个,不得好死。

这话虽然不中听,但一语成谶。

后来,王勃二十七岁溺水身亡;

杨炯仕途失意,最终死在了任上,

年仅四十二岁,算是英年早逝;

骆宾王在徐敬业起义失败后下落不明,

据说出家当了和尚。

裴先生真神了。

然而,

我们的卢照邻却比他们任何一位都要惨。

老叫兽:一言不合就开撕。

小石君:病痛下的人生,是别样的人生。

一千五百里之外的四川,

郭氏的孩子出生,然后夭折。

沉浸在巨大悲伤之中的郭氏望眼欲穿。

她每天站在街门口翘首以盼,

等待着心爱的人早日归来。

一晃两年,仍杳无音信,

郭氏很伤心,

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怨妇。

在一次宴会上,

她偶然认识了卢照邻的好基友骆宾王。

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闻一多语),

听说了这事后,就管起了闲事,

和自己的好朋友卢照邻开始“撕逼”。

这个将来靠骂武则天扬名天下的骆宾王,

骂起人来,也是有水平,

他洋洋洒洒写了篇五百多字的诗歌《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一时,

“唐版陈世美”的故事在朋友圈传得沸沸扬扬。

骆宾王哪里知道,

自己嘴上过了一把瘾,

却制造一桩冤案:

此时自己的老朋友正命悬一线,垂垂将逝。

卢照邻因为父亲去世,

悲痛之下,风疾发作。

风疾,就类似麻风病、风湿病。

当时的医生一看到风疾,

基本都是绝杀三联:

治不了。

等死吧。

告辞。

所以,病势汹汹之下,

不长时间,他半个身子就几乎瘫痪了。

他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只能在地上爬行,

“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走投无路的卢照邻想到了最后一线希望:

被誉为“药王”的医中圣手孙思邈。

卢照邻的病情一度有所好转。

可是孙思邈被皇帝李治招去治病,

卢照邻的病情持续恶化。

疼痛难忍之下,他求助于山中道士,

然而吃多了仙丹,

卢照邻的病情不但没有起色,

反而添了新病。

而孙思邈也去世了,

没来得及回来给他看病。

此时为父守丧的卢照邻,

因为疾病,家里已经近乎破产。

骆宾王写《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卢照邻从来没有反驳、申诉过,

他只是后来去世前悲伤的写道:

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

而此时的卢照邻离群索居,

搬到了荒芜的田庄。

悲痛之下,他的病情愈发严重,

终于双腿残废,一只胳膊也残废,

面容毁伤至不能见人。

无奈的卢照邻向曾经交游的朋友写信求助。

一些朋友心存恻隐,慷慨捐金,

并不时探望,给了他莫大的慰藉。

但随之而来的是无耻小人的落井下石,

他们谣传卢照邻结党营私。

武则天一朝政治残酷,动辄猜忌杀人。

小人的诽谤,

让那些意欲帮助卢照邻的人退而却步。

此时,卢照邻感到活着了无生趣,

请人挖了一个坟墓,

平常就躺卧在墓穴之中,静待死去。

等待之余,他强忍疼痛,

写下让后人永远叹服的华彩篇章。

卢照邻的《五悲文》、《释疾文》可说是古今罕有的 “死亡日记”。

其中《释疾文》乃是其绝笔之作: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辞悲情苦,震撼人心。

昔在长安,名满京都。

现在残躯,苦痛缠身。

人生最难承受的两重天地,

卢照邻领略得比每个人都更真切。

他自己在《五悲文》中说了五悲:悲才难、悲穷道、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

最终,卢照邻决定自杀。

他平静地诀别亲友,自沉颍水,

为漫长而磨人的病痛人生作了一个了断,

终年四十二岁。

他的人生,

似乎阴雨连绵,

永远等不到晴天。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