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讓毛主席、蔣介石都推崇的書籍

宋儒汪革曾言:“人若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 所謂菜根者,便是讓諸多名人、偉人推崇的《菜根譚》也。

一部讓毛主席、蔣介石都推崇的書籍

毛主席道:“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蔣介石於1926年3月7日的日記雲:“途中看菜根譚,以毋憂弗逆與不為物役二語最能動心。”

日本現代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稱《菜根譚》是:“一部人人關心、愛讀的書籍”。

那麼什麼是《菜根譚》?又是如何以此命名的?

《菜根譚》是明朝萬曆年間,由明代思想家、學者、道士洪應明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文集。

《菜根譚》書名是從汪革的:“人若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中得來,但也和洪應明的身世遭遇有關。據考,洪應明年經時熱衷世事,晚年歸心事仙佛,由此可知其憂患多經,所歷風波頓挫的人生。

洪應明生活困頓的居於南京秦淮一代,周邊的土地土質不好,其出產的農作物尤其是蔬菜口感不好。人們把蔬菜販賣時多把其又壓秤又苦澀的菜根去掉,以招覽顧客。但這樣一來,本就因土質不好造成的產量不佳的農作物更少了收成,人民生活更是艱難。

洪應明見一地廢棄之菜根,甚是可惜,他本也拮据,又不願虧欠於人,於是便出一點錢把菜根買走。時間一久,其“傻菜根”之名便不脛而走。

某日,友人于孔兼來訪。洪應明以清粥和菜根鹹菜以待,于孔兼嘗後,拍案叫絕,原來洪應明的菜根鹹菜色澤黑亮、鹹香爽脆,又無菜根之苦澀。

問其原由,洪應明道:“菜根本應苦澀,大家一嘗之下,極難入口,大都丟棄。我獨覺可惜,購來醃製成鹹菜,菜根鹹菜之所以好吃,是因為我知道,美味是急不得的,我將菜根和鹽醃製,發酵一年,以除去其苦澀同時又逼出了菜的清香,然後用清水洗淨除去鹽分,再在太陽下晾曬三日,以還原菜根嚼勁。最後再加入花椒、香料、鹽重新醃製7日,這才成為可以上桌的菜餚。

于孔兼聽後感嘆道:“性定菜根香”,本是苦澀難入口的廢棄菜根,經洪應明之手,居然變成了可口美味之物。菜根之香也只有在一番磨礪之後才會展現出它獨特的味道,人生亦是如此,沒有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呢。

洪應明成書的《菜根譚》命名和他的這段遭遇有一定關係。

一部讓毛主席、蔣介石都推崇的書籍

于孔兼在為《菜根譚》所作的題詞中道:“【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載培灌溉裡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 又引用洪應明之語:“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其意為,一個人面對厄運,必須堅持自己的信念操守,奮發努力,辛勤培置和澆灌自己的理想抱負。當如同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性定菜根香】,其心性淡泊沉靜之人,方可解其中之味也。

《菜根譚》全書用平實通俗的文字表達出來“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一部讓毛主席、蔣介石都推崇的書籍

摘《菜根譚》之名句共賞: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

原創手寫,唯求一讚。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