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烂车还能大卖?

我也一直想不明白这个问题,直到最近看到一个故事,受到了启发。

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有一条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为了证明这一点,它讲了一个汽车安全带的故事。
为什么烂车还能大卖?

汽车问世之初是没有安全带的,一旦发生车祸,车主的死亡率很高。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拉尔夫 ▪ 纳德发表了《任何速度都不安全》,才引起公众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之后安全带作为新汽车的标准配置,通过了议案。

安全带成为标配,大大提升了车主的驾驶安全,但与此同时,人们发现,行人的死亡率却随之升高了。

这就是激励的结果。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比如你奖励或者惩罚一个人,这个奖惩就是一个激励,受到奖惩的人会根据激励引起的成本和收益的变化,来做出决策。

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大家,人们在任何行动之前,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的。

比如,针对驾驶这一行为,车主成本收益模型的焦点是:什么样的车速下我是安全的?

没有安全带的时候,车主的安全存在高风险,此时开车就会相对谨慎,车速也相对更慢。

有了安全带之后,风险大大降低,此时车主的谨慎程度也会降低,于是车速就更快,车辆失控撞上行人的几率也就更高。

结果是,安全带降低了车主的驾驶风险,但却增加了行人的出行风险。

为什么烂车还能大卖?

讲这么多,激励和成本收益模型对本文有什么意义呢?它可以解释“为什么烂车还能大卖”这个问题。

对我来说,汽车质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某些人来说却不一定。

中国乘用车平均车龄不到四年,对于很多车主而言,一辆车开两三年就会把它卖掉,可能都还不到它的经济使用寿命的一半,所以汽车质量对这类车主有那么重要吗?也许就没有那么重要,比较起来,汽车便宜的售价和姣好的外形,会是他更看重的地方。

再比如说,绝大部分购买廉价车的车主,维修保养意识都比较低,再加上国内低廉的人工,随便找个修车厂就能解决那些小故障,价格也实惠。相对于那些高价车来说,他的车不但售价便宜,连维修保养都省了一大笔钱。

所以他一定觉得买高价车的人脑子不好。

但如果他详细的算一笔账,即使按照正常的维修保养标准,也会发现廉价车虽然初始价格便宜,但由于更高的故障率和更低的保值率,长期使用成本并不便宜,甚至比那些售价高但质量好的同级车花销更大。(具体观点可以参考: )

对于这些车主来说,他们购车这一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型,并不包含汽车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即便一辆车的质量不好,它依然可以大卖。

比如买“保时泰”的车主,他只看到了众泰车的外在条件。姣好的外观,丰富的配置,价格还便宜,还有什么可挑剔的?10万豪车开回家,还想怎么样?

他并不知道,众泰SR9和保时捷Macan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内在的机械素质和质量可靠性却是天差地别。他甚至会天真的以为保时捷在坑人,明明10万块就可以造出来的车,你竟然敢卖100万?!

这样看的话,众泰简直就是民族英雄了。

实际情况是,众泰的新车故障率是保时捷的五倍以上,不谈操控和乘坐的差距,就单单是刹车和方向盘失灵这两个安全问题,就够要命的了。

为什么烂车还能大卖?

所以,对于众泰车主来说,他们在考虑成本和收益的过程当中,缺少了质量和安全这一环,而车评人的工作应该是为大家补足这些信息。如果单论汽车的配置和性能,也许一些车迷比车评人更如数家珍,而质量和安全问题则始终隔了一层纱,让人看不清楚,这才需要人去探明虚实。如果众泰车主在买车之前就知道了众泰车的质量问题,他还会去购买这辆车吗?我想很大一部分人是不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