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老去的张艺谋和这个时代

当我们在谈论《长城》这部电影时,必须要说的一个人便是张艺谋。在我的记忆里,对张艺谋的认知发生了以下几个转变:从一开始的电影艺术大师,到引领中国商业电影时代潮流的风云人物,再到后来的国师。我对他的感情,也渐渐从曾经的喜爱变得有些惋惜。在我看来,张艺谋像和他一代的很多人那样,无法摆脱集权主义对他们的思维的影响,所以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痕迹和整齐划一的视觉风格。这样的问题早在《英雄》中就已经出现,但是在本片中,它变得更加突出了。具体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说实话,在看到片头字幕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到有些不妙了——字幕的中文字体用的是很普通的隶书,也许这种字体不是最烂大街的,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常见的电脑字体里面最难看的一种。然后在进入电影不久之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奥运会开幕式一般的场面——你看,蓝色的是女子蹦极人员,红色的是射击选手,黑色的是搏击队员,紫色的则是器械搏击队员,而黄色的呢,是医疗救护小组……我曾经调侃《天将雄师》是“古装版的大型春晚”,但是没想到《长城》比那部电影更加主旋律,从中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的生活气息。

当刘德华刚一出场的时候,我仿佛就看到了当年在《墨攻》里的那个墨者革离,而本片其他让我感到似曾相识的地方还包括:华仔那一口浓浓的粤语腔普通话让我想起了成龙大哥在《天将雄师》中的表现;长城护卫队和怪兽都组过的龟甲阵在吴宇森的《赤壁》里就出现过,当然外国史诗大片里出现得就太多了;还有饕餮围城的场面,像不像那部《僵尸世界大战》?

而在电影中,对付饕餮时女子蹦极人员们身姿矫健,好像在参加奥运会的体操或是跳水比赛,但是她们所进行的却几乎是自杀式的攻击。更何况在她们落下去的时候,上面的人还在不断地往下射箭。这样的处理,让我觉得创作者在潜意识中对个体的生命是不尊重的,这也是那个集体狂热的时代对于第五代导演们来说难以磨灭的印记。

其实本片也曾经出现过中西两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马特•达蒙曾经很潇洒地说:“我只依靠自己,所以活了下来”,但是随后,他就莫名其妙地转变成了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我国抗击怪兽的事业而甘冒生命危险(而且不求回报,最后他没有选择和女主角在一起,而是选择了一个曾经抛弃他、好像也没有什么感情的队友);当张涵予饰演的邵殿帅说着“王军师曾经跟我说过他们(饕餮)会进步,但是我没有听”的时候,你要没有想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但是本片却表现出了一种对黑火药(代表最先进的武器水平)的恐惧心理,还沉醉在一种对世外桃源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最后中国皇帝给了马特•达蒙一个带走火药的机会,但是他也没有带)。说实话,在21世纪的今天还在宣扬这种腐朽的价值观,我感到很不可思议——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很多情况下,发展先进的武器不是为了打击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你不能寄希望于别人都是和平主义者或是没有更先进的武器上面。

那么,本片缺乏好莱坞电影的那种文化包容性,但是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上做得怎么样呢?很遗憾,当一部古装片里的主要人物都穿得跟《魔兽》似的时候,你很难认为这是一个有一定传统文化积累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事实上,不仅是服装,本片的所有道具几乎都是建立在一个架空的基础上的——根据电影的官方资料,这个故事发生的朝代在宋朝,但是为什么张涵予死了之后,所有人戴着的头巾上都写着一个电脑篆书字体的“奠”字(更不用说其中一群人举着类似奥运火炬的火把)?而且张艺谋在本片里很喜欢展现一些标志性、但是出现得却不太符合常理的元素,比如大鼓,比如秦腔,比如孔明灯,还有那个看上去像是孤悬于荒郊野外的皇宫。在一部电影都还不能做到吸引观众的时候,就这样近乎急切地想要进行文化输出,这样的想法我认为是不适宜的。

另外,本片虽然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但是我认为使用的效果不尽人意——刘德华、张涵予和威廉•达福作为比较有实力的演员,在电影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挥空间;而陈学冬、黄轩、林更新、彭于晏、郑恺、王俊凯和鹿晗则感觉几乎都是“友情出演”;马特•达蒙和景甜作为男女主角,就是负责各种帅和正确,但是不得不说:景甜在这里面颜值不在线,脸也是僵的,眼神有时候看起来就跟瞎了一样,当她在念台词的时候,声音经常都是抖的。最恶心的是,整部电影似乎都是围绕着她来进行的。就算不是,所有的角色也都十分脸谱化,属于用一到两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的那种——当鹿晗或是刘德华壮烈牺牲的时候,我都想替他们喊一句“不要管我,同志们都冲上去!”了。

和这些相比,那些剧情上的破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比如为什么那三个被俘的外国人在不被信任的情况下可以行动自如,可以聚在一起搞阴谋,军师还把军事机密都告诉了他们;比如在那群契丹人引爆了大批火药之后,为什么所有人都被炸死了,几匹马却能够安然无恙?比如饕餮为什么要一直听到怪王的指挥才能够行动?难不成他们还是遥控的?

至于本片的特效,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根本就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之前曝光《长城》的片长只有104分钟的时候很多人还在说会不会影响剧情的展开,现在的我想到这件事,觉得很高兴这部电影没有浪费观众更多的时间。

只是,当张艺谋从当初那个“看不起商业片,演完《古今大战秦俑情》连后期配音都没去”(注:张艺谋自述)的人,变成现在这个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商业导演;陈凯歌也为了商业回报而拍了《道士下山》;冯小刚在拍完《一九四二》之后因为赔了钱,感到对不起老板而去拍了《私人订制》;顾长卫拍了《微爱之渐入佳境》;姜文则因为自我膨胀拍出了《一步之遥》时,我不禁问,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这些改变?是这个时代吗?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