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劉邦的功臣,而韓信和張良的結局卻為什麼截然不同?

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年過半百之時,即將步入晚年的他變得日益猜忌。尤其是異性王,都先後被廢殺。這裡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將,那就是韓信。

都是劉邦的功臣,而韓信和張良的結局卻為什麼截然不同?

早些年韓信還是一個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經常伸手靠別人餬口度日,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他。拜將後便初露鋒芒,而在楚漢戰爭中又發揮了踔絕之能,平定了魏國。接著又是背水一戰擊敗代、趙。隨後又是北上降服了燕國。可謂屢立戰功,劉邦封之為齊王。

雖然韓信戰功赫赫,可是他卻是個內心十分膨脹的人,不懂得收斂鋒芒。並且口無遮攔,十分自大。甚至還提到手握重兵是一件好事。這樣的人對劉邦來說就像是一枚定時炸彈。劉邦念及一同出生入死過,又曾幫助一起打過江山,才沒有動了殺念。可是忍耐總是有限度的,若韓信一直都是橫著走路,廣交軍臣,即使心裡沒有謀反之意,也很難讓人相信是個忠臣了。這樣的人到最後,劉邦能放心將他一直留著嗎?

都是劉邦的功臣,而韓信和張良的結局卻為什麼截然不同?

而與之相反的另一位功臣,張良。比起韓信,張良就懂得佔風望氣,外簡內明瞭。張良曾在鴻門宴上勸言劉邦保存實力,又和項羽的叔父項伯做了調和,才得以讓劉邦全身而退。最後和韓信一樣,幫助劉邦奪得天下,建立漢朝。在建國後,張良經常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漢高祖的皇位逐漸穩固,張良一直持有時有時無的處事態度。所以不論是在劉邦和異姓王的鬥爭中,還是後來皇室的奪權中,張良都將自己置身事外,最後退隱黃袍山。

都是劉邦的功臣,而韓信和張良的結局卻為什麼截然不同?

兩人都同為開國功臣,可是漢朝建立後,由於兩個人的性格大相徑庭,才導致會有2種不同的結局。而張良跟隨劉邦的時間更久,對劉邦的性格和處事風格如數家珍。韓信的為人和之後的種種行為,對劉邦而言是加大了隱患。劉邦也是懼怕自己會養癰成患才到了最後忍無可忍的地步,張良是深知這一點的。所以最後韓信功成被貶時,張良也就並無多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