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主、西道主、南道主、北道主,哪個是不存在的?

李大嘴 大嘴讀史

東道主是一個常用詞,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說西道主、南道主或者北道主?憑什麼只說東道主呢?

東道主、西道主、南道主、北道主,哪個是不存在的?

這要從春秋時期說起。

公元前631年,晉文公重耳糾集了一幫小兄弟,準備對鄭國動手。原因很簡單:鄭國之前得罪過晉文公,還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看不起像喪家之犬一樣的重耳,很不待見,沒有以禮相待;

第二次是晉楚爭霸,鄭國站在了楚國這邊,雖說晉國還是取得了城濮之戰的關鍵勝利,但對鄭國站隊的表現很是不滿。

晉國和秦國大軍集結完畢,準備從北面和西面兩個方向群毆鄭國。雖說,鄭國也還有些實力,但兩個方向作戰明顯是必敗之局。

為了瓦解秦晉同盟,鄭文公派出了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往秦國。

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對秦、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穆公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穆公。

這個故事,就是《左傳》裡著名的《燭之武退秦師》。

其中,有一句燭之武說的話“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鄭國如果生存下去,可以成為秦國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為秦國提供服務。

秦國在陝西,鄭國在河南,秦國在西面,鄭國在東面。鄭國是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而秦國則是鄭國來自西方道路上的客人。

這就是“東道主”的來歷。

東道主、西道主、南道主、北道主,哪個是不存在的?

客人從西面來,主人是東道主,那麼客人從南面或者北面,能不能稱為北道主和南道主呢?

當然可以!有什麼不可以的?

《後漢書·鄧晨傳》:“更始北都洛陽,以晨為常山太守。會王郎反,光武自薊走信都,晨亦間行會於鉅鹿下,自請從擊邯鄲。光武曰:‘偉卿(鄧晨)以一從我,不如以一郡為我北道主人。’”

東漢的開國功臣鄧禹放棄自己在北方的地盤,主動投效光武帝,劉秀說你還是回到你的地盤,做我北方道路上的主人,兩相呼應,這樣對我幫助更大。

東道主、西道主、南道主、北道主,哪個是不存在的?

《魏書·裴延儁傳》:“昨得汝主簿為南道主人,六軍豐贍。”

裴延儁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北魏大臣,以政績出色聞名。裴延儁有個堂弟叫裴仲規,也是處理民政的一把好手,擔任咸陽王拓跋禧的主簿。在魏高祖拓拔宏一次自北向南的出巡中,裴仲規的後勤接待工作十分出色,拓拔宏誇獎說裴仲規是“南道主人”。

有了北道主和南道主,那麼有沒有西道主呢?

宋朝人王楙在《野客叢書》中斷言,《左傳》中有東道主人,《後漢書》有北道主人,《魏書》有南道主人,史傳中惟獨不見西道主人之說。

東道主、西道主、南道主、北道主,哪個是不存在的?

王楙的斷言有些武斷了,在唐宋時期,“西道主”的說法已經有了。

唐代溫大雅《唐創業起居注》卷中:“仍命華先濟為西道主人,華大悅而去”;宋代劉攽的詩《自江南將歸先寄和甫》中有一句“寄聲西道主,好在嗣宗家”;宋代王禹偁(chēng)的詩《寄秀州馮十八禮丞同年》中有一句“願作入朝西道主,只看黃霸詔書徵。”

我國現存最早的起居注《唐創業起居注》記載的主要是李淵的事蹟和講話,不屬於主流史書,比較冷門,密級也比較高,不是誰都能看的。

劉攽、王禹偁、王楙都是宋朝人。王楙是南宋時期的人物,劉攽、王禹偁都是北宋人,所處的年代都早於王楙,但這畢竟只是兩首詩,流傳度和正史不可同日而語。

王楙不知道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那時候沒有搜索引擎。

好吧,標題的問題是個坑,東道主、西道主、南道主、北道主都是存在的,只是東道主最為常用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