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和他的小巷管家“同行”們

日前,東城區十大金牌小巷管家揭曉,東城區龍潭街道的梁萍實至名歸位列其中,市委書記蔡奇在調研時還親切地稱她為“同行”。“小巷管家”模式誕生一年,助力一條條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這些顯著變化還得從梁萍的這位 “同行”說起。

我們是“同行”

城市既要講面子,更要治裡子。背街小巷被稱為城市的毛細血管,雖然“背”而“小”,卻直接關係到居民幸福感。

去年3月底,時任北京市長的蔡奇來到東、西城,在長安街南北鄰近區域密集暗訪,為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把脈開方”。他提出,“要把責任落實到街道、社區,建立‘街長’、‘巷長’制。”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和他的小巷管家“同行”們

在東、西城密集暗訪

各區迅速行動起來,街巷長們陸續上任。這個過程中,東城區龍潭街道將街巷長制延伸,推出“小巷管家”特色工作模式。在全區推廣後,東城區178條主要大街、1005條背街小巷實現了小巷管家全覆蓋。

去年9月,蔡奇到東、西城就推進核心區規劃建設管理調查研究,來到了龍潭街道夕照寺西里南區。

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以來,這裡的違建拆除了,“開牆打洞”封堵了,還將建起袖珍版的“口袋花園”。胸佩“小巷管家”的梁萍摘下標牌,對蔡奇說,“您是街巷大管家,我想把這個送給您。”蔡奇回答說,“我們是同行”,並愉快地把“小巷管家”標牌佩戴在胸前。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和他的小巷管家“同行”們

梁萍把“小巷管家”標牌送給蔡奇

梁萍是東城區元老級的小巷管家之一。一年來,她每天帶著“百寶箱”巡訪小巷,天氣越差便越是忙活。她還自費製作“管家溫馨提示”,為居民反映安裝鐵皮護欄、居民樓頂光汙染等問題,就連自己生病住院時都不忘囑咐老伴去巷子裡看看。像這樣的小巷管家,光東城區就有2000多名。

蔡奇一直惦念著他的“同行”們。今年除夕,蔡奇來到南池子社區,走訪看望春節假期堅守城市安全運行一線的社區幹部職工並給大家拜年。在普渡寺巷,小巷管家向市領導說起衚衕的新變化,樓上的居民也打開窗戶給市領導拜年,市領導與居民互賀新春。

沉到一線去

精治、法治、共治,是超大城市治理的要義。

蔡奇不止一次在調研和會議中強調,街巷長制就是把幹部推到背街小巷整治第一線,解決好誰來管、管什麼、如何管的問題,建立起服務管理的長效機制。他還要求,發揮街巷長製作用,用好小巷管家這支力量,打造一支精細化管理的隊伍。

街巷長和小巷管家從百姓中來,在家門口服務群眾,也最瞭解老百姓需要什麼。

去年6月3日,蔡奇履新市委書記的第一次調研便走進東、西城的衚衕、社區,就滿足老百姓“家門口”的需求,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品質調查研究。在錢糧衚衕,錢糧西巷巷長楊紅梅正在值守。蔡奇對她說,衚衕、街巷才是街巷長的工作崗位,街巷長要走街串巷,登門入戶,只有與居民面對面,才能及時瞭解情況,幫助解決問題。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和他的小巷管家“同行”們

正在值守的錢糧西巷巷長楊紅梅

街道是城市治理的基礎。基礎要強,管理重心和執法力量必須下沉。

今年市“兩會”上,蔡奇來到他所在的東城區代表團參加政府工作報告審議。在談到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時,蔡奇問龍潭街道工委書記杜鵑,“街鄉吹哨,你吹過幾次?”

聽完杜鵑訴說的難處,蔡奇說,“從中央到市委,強調抓落實。開多少會,不如最後落實。落實就是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街道社區就是最後一公里。”

小巷管家全覆蓋

今年4月12日,市委書記蔡奇再次來到東、西城,利用一整天時間“故地重遊”。

他關注的還是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一天裡,蔡奇先後探訪西總布衚衕、王家園衚衕、三眼井衚衕、陟山門街、大石作衚衕、佘家衚衕、延壽街、善果衚衕等,走進居民家中、養老驛站、消防站、垃圾站、公共廁所,沿途與居民攀談,拉家常、問情況,

再次強調要更加註重共建共治共享,更加註重市民群眾的獲得感。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和他的小巷管家“同行”們

西總布衚衕整治前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和他的小巷管家“同行”們

西總布衚衕整治後

“要建立‘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工作機制。主責部門著重抓好頂層設計、制定標準、督促檢查,該由地方管的事情交給區裡,用好街巷長、小巷管家。”蔡奇在座談會上說。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和他的小巷管家“同行”們

幫85歲高齡的吳慧英老人挑菜,詢問菜價貴不貴

小巷管家的共治實踐越來越顯示出生命力。今年核心區將整治615條背街小巷,並在全市所有街道推廣街巷長制。預計在9月底前,全市所有街道完成小巷管家招募註冊工作,實現小巷管家全覆蓋。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和他的小巷管家“同行”們

與居民親切交流

“小巷管家”模式既是破解城市管理難題的一把鑰匙,也是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

去年,作為開創者的龍潭街道成立了社區共治委,每條街巷成立共治小組,整合工商、公安、食藥監等力量,實現了“街巷長吹哨,部門報到”,小巷管家發現問題報給街巷長,街巷長吹哨後,各部門報到處理問題。

今年東城區在小巷管家發展上又開始了新探索,“小巷管家”升級為“小巷管家團”。以龍潭街道為例,鄰近的幾條小巷劃分為一個區域,3至5個管家形成一個“管家團”,區域內的建設管理,由管家團成員共同商議,集體研究、集體決策、集體辦事。目前,龍潭街道已試點組建了13個“小巷管家團”,完成從個體向團隊、從收集問題向協商議事、從環境整治到社區自治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