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中国最博学的人是谁?

西北大地

在这百年中,以我自己有限的阅读,有两位是更为博学之人,他们是陈寅恪和钱钟书。

(左为钱钟书,右为陈寅恪)

陈寅恪在历史领域可以说是近代第一人,他在隋唐领域的研究,包括后期他对柳如是的研究,都是历史研究的经典。他精通八国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为最。他也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吴宓称他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陈寅恪的青年,中年和老年)

钱钟书的博闻强识早是学界津津乐道之事,《管锥编》《围城》这些作品都是让后世不断研究的经典。夏志清曾评价钱钟书是“近百年还没有第二人可以相比的奇才”。

(钱钟书和家人)

说说你心中谁是近百年中国最博学之人,欢迎在下面留言。


老李有刀

平日闲谈,我们经常会讨论:一百年来,中国最博学的人是谁?

首先,论裁断之难。

这等于以一百年为限、找寻学问界的“影帝”呀。这真让人为难。

虽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的出来" ;但是比较博学,还真不是怀孕,肚子谁大谁小,一目了然。所以此番评选注定“难产”。

所以,我们真要闹着玩,只能勉为其难。


其次,给“比赛”勉强划个“规则”。

所谓“博学”,其实好歹有个模糊的标准。

表面上,博学的”博”字,表现出阅读数量的重要。但是正如钱钟书所认为的,记诵不比学问,大学问家的学问跟他整个的性情陶融为一片,不仅有丰富的数量,还添上个别的性质:每一个琐细的事实,都在他的心血里沉浸滋养,长了神经和脉络,是你所学不会,学不到的。

反过来说,一个参考书式的多闻者,无论记诵如何广博,实际不足以畏惧,只不过相当一部《辞源》,你只要勤奋努力,日就月将,总能把他吸收到一干二净。这类人,在清代章学诚看来,只是“横通”,粗俗的说,就是像吃饭硬撑而已,并不能转化为身体的营养,有时吃多了拉不出搞成便秘,反倒有害。

因此,无论钱钟书还是章学诚,在这些高人看来,读书到此正反相合地步,才能与论“博学”之境界。简单的意思就是说,所谓“博学”,不仅看你“读”了多少,更看你“化”了多少,不然单纯比拼“两脚书橱”有啥子意思嘛!

不然,像夏曾佑,自称都读完中国书了,颇有独孤求败的寂寥,但他吃的草多,挤出的牛奶少,一般人不仅不会觉得他“最博学”,反讽他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据俞大维《给女作家陈荔荔的一封信》回忆:“陈寅恪先生一九一二年第一次由欧洲回国,往见他父亲(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曾佑先生对他说:‘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兴你懂得很多种文字,有很多书可看。我只能看中国书,但可惜都看完了,现已无书可看了。’寅恪告别出来,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哪能都看完了。寅恪七十岁左右,我又见到他。他说:‘现在我老了,也与夏先生同感。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


最后,我们来个“点将录”

闲话少叙,回到原题。老实说, 这个问题,如果按着钱钟书这个标准,发潜德幽光,彰前辈之流彩,我提名六人,以年齿为序,分述如下。这样,算是“利益均沾”、“平分秋色”,每人颁发一顶“读帝”的帽子;也因为只是闲聊,所以也无所谓标准,更不敢自居裁判,唐突前贤。

一,沈曾植

沈曾植在现在普通读者中,几乎名不见经传,但是在晚晴学术界,是梁山好汉排座位,理所当然第一交椅位置。我们看看中、日、西洋三地最顶尖的学问家怎么评价他。

罗振玉、王国维(他可能是百年来学术成就最大的,但论读书量可能还没罗雪堂多)多牛掰人物,至少是当时今日都是一等一人物,读书之广博,学问之精深,向称首席之列,但是面对沈曾植,还是毕恭毕敬奉为天人,谦推拱手称学生而已,可想而知此等神仙人物何等厉害。

王国维在著名的《沈乙庵七十寿序》里,说沈曾植兼有清初诸老社会关怀、乾嘉学人经史考据、道咸以来之民族、地理之学,且"综览百家,旁及两氏,一以治经之法治之,则又为自来学者所未及",隐隐然尊沈氏为清末民初学界第一人。

日本汉学大师吉川幸次郎编《东洋学的创始者们》,记载70年代一次追忆先哲的座谈会。会上,不少亲受内藤湖南教诲的学者均说到,被誉为日本近代汉学开创者的内藤对沈曾植异常敬重,神田喜一郎就回忆,内藤湖南曾亲口对他说,到中国务必要见沈曾植,因为沈氏是"通达中国所有学问的有见识的伟大人物"。

 1912年,沈曾植隐居海日楼读书,俄国哲学家卡伊萨林经辜鸿铭引介来拜访沈曾植。见面后他极为震撼和感叹,写下一篇《中国大儒沈子培》,称他是"中国文化之典刑"、"中国之完人"。另,西方汉学家伯希和何等地位,数一数二,每到中国,必到沈曾植处虚心请教。

他的学问难窥难述,至少按照时人的回忆,他在外国语、律学、西北舆地、乾嘉朴学、经史考据、民族地理之学,佛学研究、印度学等方面是当仁不让第一号。可惜其人述而不作,除《元秘史笺注》十五卷、《蒙古源流笺注》八卷等薄薄几册之外,并没多少著作写下,成为百年来学人之间一个永远的传说。


二, 李慈铭

年纪大了点。但生命轨迹还在百年范畴内。后人鲁迅、蔡元培称其为“旧文学的殿军”。

鲁迅的同乡。和鲁迅祖父周福清同朝为官,日记中经常写道与周福清来往的事情。但是两人关系一般——周福清科场舞弊案爆发,天降大难,李慈铭在日记中还挺幸灾乐祸的。李慈铭这人,性格怪异,几乎跟谁几乎到了最后都要断交。

他最为著名的名声,是作为卷帙浩繁的《越缦堂日记》的作者存在的。至少在建国前老辈读书人中,《越缦堂日记》是必须要肯的读物。黄裳先生当年,买到这套巨著,欣喜若狂,并誉为彼时的《日知录》。

现在人论学问家,很少人想到他。这个人连同一个时代的学风与格调,仿佛在暗黑之雾中,与我们渐行渐远渐无书。

这部日记,名为日记,实为庞大的著作。洋洋数百万言,不仅记载了清咸丰到光绪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同时书中也记录了他的大量读书札记,“略如四库全书提要之例,而详赡过之”。

只要仔细阅读《越缦堂日记》,大概都会认定其人之博学,不在有显赫声名的诸子之下。


三,周作人

一生以散文家、汉奸鸣世。

这当然不是误解,但只能说不是全部。周作人之学问,是被当代人严重低估的一位。

民国时代,胡适之、钱玄同、俞平伯、废名这些人,都曾经坦然自认学问之远不及,并都有文字公然称其为当时最博学之人。其兄鲁迅,在谈话中,也多次表示自己论读书之多,远不如乃弟。

谓予不信,可以将其全集看一遍,其征引书籍之巨,论述范围之广,见解识力之深,实际不会亚于钱默存的《管锥编》。鄙人不才,从中学开始,陆陆续续啃了多年,至今未懈,叹为观止。


其余后三位,因为时人多知之,世有公论,论述已多,兹不多言,数句带过。

四,陈寅恪

陈寅恪是现代中国学术史神话级人物。

郑天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吴宓称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等等。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五,钱钟书

钱先生是后起之秀,学生时代就被时人看做是可与陈寅恪并列之最博学人物。

六,饶宗颐

现还在世的学术大咖,论博学,海内外学人毫无分歧,会一致公推饶宗颐为当然盟主。

其人博学、多才到鬼斧神工地步,被称为“东方文化坐标”、“全世界汉学家的老师”。日本汉学名宿池田温说,“二十世纪前半之代表汉学者可屈指王观堂先生,而后半者应当举饶选堂先生”。



刘愚愚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博学者,胡适,陈寅恪等等,但最为著名的当数毛主席,他对哲学,历史,文学,军事,经济等方面不仅深入研究,著书立学,而且能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且取得了成功。

毛主席熟读历史,汲取了诸孑百家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前人总结的优秀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在哲学方面,毛主席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具体革命实践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等五篇哲学著作,正确地指导了当时的革命。

在文学上,毛主席八岁就写出了第一首诗,湖南师范时写出了《心之力》,杨昌济先生给评了105分,一九二七年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三八年的《论持久战》,等文章非常有名。毛泽东选集四卷和大量诗词都是在战争年代,一边和敌人周旋,一边著书立说指导"革命,无论毛主席的著作及詩词都是无人能及的。

军事上,毛主席汲取了《孙孑兵法》,《孙膑兵法》的精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用了"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抗曰战争中的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运动战,正由于毛主席采用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使我军由弱变強,最后取得了彻底胜利。

在经济上毛主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抓住主线,全面发展,废除了几千年的私有制,建立了強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博学者,大都是纯理论或者是知识确实很丰富,只有毛主席用他才智,博学,超人能力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秋高气爽112332581

我认为,要说是在学问方面,近百年以来恐怕难有与钱钟书比肩的。

迄今为止,钱钟书被学界关注评论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被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钱钟书的记忆能力无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种语言,能背诵无数的诗词和文献,能将经史子集随手拈来、头头是道,比起今天电视上外强中干的学术超女超男来判若云泥。

钱钟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

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之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着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建国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

《管锥编》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着,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面对博大精深的《管锥编》,于是就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正是由于当年的《围城》和后来的《管锥编》,他“不幸”成为了神话或靶子。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关于他学问的故事

一、钱钟书入清华大学后的第一个志愿就是“横扫清华图书馆”,要读尽清华藏书。

钱钟书一个礼拜读中文书,一个礼拜读英文书。每个礼拜六,他把读过的书整理好,抱去图书馆还,再抱一堆回来。

他的博学,使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成了老师的“顾问”。吴宓教授就曾推荐他临时代替教授上课。吴宓曾赞他是“人中之龙”: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

二、30年代初的清华大学,有三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俊秀,曾被比喻为北洋军阀中的“龙虎狗三杰”,其中的“狗”是指颜毓蘅先生,后任教于南开大学,50年代去世。“虎”是指著名的戏剧大师曹禺(本名万家宝)。“龙”则是指曾“横扫清华图书馆”,“中西文学兼优”的钱钟书。

三、有一次,在美国耶鲁大学为他举办的茶话会上,他应付自如,洋洋洒洒,迷倒了所有与会者。据一位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学者追叙:“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钱钟书。钱钟书博学强识,出口成章,把许多美国人都唬着了。他在茶会中,提及某一位英语诗人,就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这位诗人的诗作;提及另一位德国诗人,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不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作品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都能流利背出。”

四、钱钟书曾对李慎之说:“西方的大经大典,我算是都读过了。”环顾域中,除了陈寅恪,还有谁能作此言,谁敢作此言?

而写作,大多数读者,单知道他的《围城》,因为已成幽默文学的范本。但他的著作,其实早已等身。《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宋诗选注》、《管锥篇》……不必一一枚举。

他的小说清如水,明如镜,绝少沾染古洋味、古董范和学究气。 而他的古文造诣,亦无人能望其项背。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不论散文骈文,诗词曲赋,还是小说戏曲,俚语谣谚,他全能招之即来,奔凑笔端,遣词造句,隶事用典,简直如行水上,自然成文。

五、上个世纪80年代,从天上往钱钟书家掉钱的事简直就是接二连三。

又有一次,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钟书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表示愿意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脸一板:“不卖!”硬是对送进家门的钱不屑一顾。


读书评书2017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这个问题问的比较泛,把评价指标定义为必须跨学科,至少两个学科或学术方向均有开创性学术成果或著作,根据本人接触到的,则可以列举如下:

距今100年即1918----2018。

1.毛泽东(1893.12.26-1976.9.9)

哲学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据此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哲学,并为该体系建立做出核心贡献。

政治方面为世界最大的政党创党,建党,夺取政权,建立政府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持体系。

军事方面解放军的建立,发展,不同时期作战战略,战术发展,提供系统化的理论和操作方法。

思想家,诗词大家,书法家。

2.蒋介石(1887.10.31-1975.4.5)

政治家,军事家。

3.竺可桢(1890.3.7-1974.2.7)

现代气象学,地理学奠基人,现代物候学创始人。博物学家。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奠基人之一。

音乐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工程系统控制创始人。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运筹学创始人。

陈寅恪(1890.7.3—1969.10.7)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考古学家。

周作人(1885.1.16-1967.5.6)

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汉奸文人

胡适(1891.12.17-1962.2.24)

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博学家,社会活动家。

。。。,。。。

总之,可以罗列100人以上。但最博学就不好讲。


凯腾聚知

我觉得是叶企孙。

主要成就

听语音

科学研究

1921年

叶企孙

和导师W.Duane及H.hpalmer合作用

X射线

精确地测定

普朗克常数

h =(6.556±0.009)Î10-27 尔格秒,被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
[17]A.1.ComPton 1935 年在他出版的名著《X-Rays in Theory and ExPeriment》一书中称其“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的最为可靠的测定”,还有E.R.Cohen的《The Fundamental Constants of physics》等书中对叶企孙他们的这项工作也有记载。[23]
20世纪20年代与合作者对普朗克常数作了精确测定,其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研究液压对磁体磁导率的影响,并在12000kg/cm2压强下测量了铁、镍、钴和两种钢的磁导率,理论分析与实验定性相符合。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是中国当代物理学的先驱和奠基人。在培养科学人才、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
测定普朗克常数的工作完成以后, 叶企孙在其导师、后来的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以在高压物理领域内的研究知名于国际物理学界的P.W.Bridgman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高压强流体静压对铁镍磁导率的影响的研究,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本世纪20年代在物质铁磁性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学界的重视。这项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ure On The Magnetie Permeability Of Iron Cobal And Nickel”,发表于1925年。
[23]

主要著作

著有《普朗克常数h的测定》《液压对铁、镍、钴的磁导率的影响》《初等物理实验》。[6]

人才培养

叶企孙先生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叶企孙一生有关教育的著述甚少,但他作为主要领导者、策划者参与了清华物理系、理学院的创建,从物理系、理学院的办学中可窥见他的教育理念。[17]
叶企孙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教育及科学事业,在清华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对学生教育方法得当,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科学家。抗战前毕业的九届学生50余人中涌现出了许多的杰出学者,如:理论物理学家

王竹溪

彭桓武

张宗燧

胡宁

,核物理学家

王淦昌

施士元

钱三强

何泽慧

,力学家

林家翘

钱伟长

,光学家

王大珩

周同庆

龚祖同

,晶体学家

陆学善

,固体物理学家

葛庭燧

,地球物理学家

赵九章

翁文波

傅承义

,以及

秦馨菱

李正武

陈芳允

于光远

等。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生中,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有:

黄昆

戴传曾

李荫远

萧健

徐叙瑢

朱光亚

邓稼先

杨振宁

李政道

等。解放后毕业于清华物理系、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有

周光召

何祚庥

唐孝威

黄祖洽

胡仁宇

蒲富恪

等。[24][25][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23位“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因而有人称他“大师的大师”。两弹一星”功臣中的13位与叶企孙的师承谱系在23位功勋科学家中,有9位是叶企孙的弟子。

大卡车-谷46099169

近百年来中国有不少学识渊博的人,他们通古博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广博的世界文化底蕴,中西合璧,文理兼通,在几个领域都堪称学问大家。这里只介绍几位逝世不太远的最博学的人,逝世时间较长一些人如王国维、梁启超、辜铭鸿、李慈铭、沈曾植、鲁迅、周作人等不在介绍之列,当然不是否定他们是博学的人。介绍相对较近的大师,可能会觉得大师离我们并不遥远。

毛泽东像

第一位毛泽东(1893——1976),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他精通中国历史和中国古典文化,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在政治、军事、哲学、诗词、书法等方面有巨大成就,其学说和思想能够用来指导实践,一生的诸多著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世界影响深远。

陈垣 像

第二位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他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二十史朔闰表》和《中西回史日历》是史学研究者必备的手边工具书,他曾用十几年的功夫读《四库全书》,让人望尘莫及。

陈寅恪像

第三位陈寅恪(1890—1969),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从小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曾在日本、德国、瑞士、美国等国学习,能阅读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英文、法文、德文八种语言文字,梵文和巴利文最精。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敦煌学、佛教史、蒙古史、西域各民族史、古代语言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方法等多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有《陈寅恪集》等多种文集和专著传世。

钱钟书夫妇

第四位钱钟书(1910—1998),他幼承家学,青少年时打下文史方功底,曾留学英、法,谙熟西方文化。他学贯东西,在中国古典诗词,西方语言文化,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有《写在人生边上》、《围城》、《谈艺录》、《管锥编》等多种著作,有“文化昆仑”之誉。

梁漱溟像

第五位梁漱溟(1893—1988),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一生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等著作,今编有八卷本《梁漱溟全集》。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季羡林像

第六位季羡林(1911—2009),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吐火罗文,在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建树,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他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著作影响很大,有24卷本《季羡林文集》传世。

还有一些健在的非常博学的人,令我们高山仰止,值得我们学习。


趣话历史那些事

当属赵元任肯定有人听说过这篇文章: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正是赵元任写的。赵元任简直无所不能,堪称人类历史上文理兼修的典范。

赵元任十二岁父母去世,被送到苏州学会了苏州话。十五岁来到江南高等学堂,学习德语、英语、音乐;同时选修了拉丁语,学会了南京话。十八岁进入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二十三岁考入哈佛研究生,修哲学并且继续修音乐。二十七岁就又回到康奈尔大学任物理系讲师,一年后回到中国,任教于清华大学。

当年,罗素访华,赵元任全程陪同翻译,其间爆表的语言能力得到了体现。他写道:“我和罗素一行经杭州、南京、长沙,然后北上北京。我利用这种机会演习我的方言。在杭州我以杭州方言翻译罗素的讲词。去湖南长沙途中,在江永轮上有湖南赞助人杨瑞六,我从他那里学了一点湖南方言。”后来还被误以为是湖南人。

又过了一年也就是二十九岁,赵元任再次远渡重洋,去哈佛大学当了中文系和哲学系讲师。两年后,三十一岁的他就升任哈佛大学中文系教授。

三十三岁回到中国,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是当时四大导师(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中最年轻的一位,同时讲授

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这得多么逆天的战斗力,才能同时教授这么多课!而且有文有理,还有艺术课!同时,他还担任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后来小哥四处乱跑:当了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耶鲁大学访问教授、编了《汉英大辞典》、被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又去密歇根大学当了语言学教授。

五十五岁的时候,终于跑不动了,一直留在加大伯克利分校当语言学教授。

据说,赵元任一生

会讲 33 种方言,会说英、法、德、日、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他自己说:“在应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没有问题。至于一般用法,则日本、古希腊、拉丁、俄罗斯等文字都不成问题。”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赵元任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留声片课本》等 。赵元任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厦门大学校歌》等 。赵元任翻译的代表作有《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西北大地

我觉得最博学者必有丰厚的著述,且在主业之外也有建树。按此论道:一百年来,中国最为博学者,当属毛泽东。

且不说他为新中国的诞生所建立丰功伟绩。

就说他在哲学、军事学、诗词、书法等所取得的成就,恐怕也是前无古人。

哲学方面,“矛盾论”,“实践论”是毛泽东的巅峰之作。深刻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指导人们如何应对它,解决它。

军事方面,游记战十六字决,“持久战”,还有“论战争十大原则”等军事著作,堪与孙子兵法相并列。它深刻阐释了战争规律,指出了以弱胜强之道,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其游记战十六字决至今还是美国西点军校必读课程。

诗词方面更是独领百年来的风骚。“沁园春、雪”发表时,更是轰动了山城重庆,它气势宏伟景情俱佳,被柳亚之先生成为词家之绝唱。比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境界上更上一层。毛泽东的诗词被誉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后高峰,实乃名至所归。至于书法,毛泽东也是自成一家。他还用哲学去解释原子再分的现象,提出一分为二科学论断。以至于原子再分中有了“毛子”之说。

毛泽东诸多著作,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而且在世界上也影响深远。做为中国百年来最为博学者,毛泽东当之无愧。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我觉得一百年来,中国最博学的人是郭沫若。

一、郭沫若的跨越的学科领域最广。周扬说,他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 此言非虚。

1)郭沫若是学医的,学了十年,取得九州大学医学学士学位。九州大学的导师对他从文比较遗憾,说如果郭沫若继续学医,一定是十分优秀的医学专家。

他学医时,听过爱因斯坦的讲座,解剖过尸体,这都让他在自然科学上有深厚的学养。他后来翻译了一本100多万字的英文著作《生命之科学》,系统探讨了生命的起源。

2)郭沫若精通三门外语,英语、日语、德语。他翻译了500多万字的著作,所涉领域十分宽广,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包括考古史、音乐史著作,当然更包括大量的小说、戏剧、诗歌等等。可以说对世界文化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3)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上贡献很大。他是最有名的四位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这四位专家是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他在青铜铭文研究上贡献很大。以前的人只是将青铜器当古玩收藏。他把青铜器上面的铭文都考释出来,而且把它们放回到生产它们的历史之中,从而成为解读历史的可靠材料。他还研究过石鼓文、简帛文字等等。

4)他在历史研究上十分有影响。他最早开始研究古代社会史,划分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他系统研究了先秦思想,对孔墨庄韩都有独到的评价。

5)他对书法史、音乐史都有研究。他断定传世的《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作。他对古代的乐器、音律都有独到的看法。

6)他对钱币史,青铜器花纹、绘画、雕塑、古代历史人物都有涉猎。对古代文学有深入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李白杜甫的研究,对清代弹词的研究,都是新见叠出。


仅仅从所涉领域来看,章太炎、梁启超、陈寅恪、胡适、钱钟书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

二、郭沫若读的书最多。他研究先秦诸子思想,把秦汉的资料彻底看了一遍。包括考古学的、文献学的、文字学的、音韵学的、因明学的等等。为了研究古文字,他把能找到的存世的甲骨卜辞、青铜铭文以及前辈学者的研究都看遍了。

郭沫若十分勤奋。即便到了70-80岁的高龄,还是一放下饭碗就拿起书本来看。这让很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郭沫若不仅博学,还能学有所用。抗战时期他长期领导第三厅、文工会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30多年。这些工作都十分出色。他领导下的知识分子都对他十分怀念。他不像陈寅恪、钱钟书那样只是关起门读书,不管老百姓怎么样。他没那么自私。他也不像胡适那样,虽然领域多,但学问做得浅,过段时间就留不下。他的学问都是留得下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