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的路在何方?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喝茶聊天。朋友突然提問:一千萬投資放在實體企業,你認為多久可以回本?多久可以實現利潤?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實體經濟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艱難,虛擬經濟則是一片欣欣向榮,那麼實體經濟到底還有沒有出路呢?今天科技牛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實體經濟的路在何方?

劉志彪認為,中國經濟運行中,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發展的嚴重失衡現象,可以用“實體經濟不實,虛擬經濟太虛”這兩句話來概括。其中,“實體經濟不實”,主要是指實體經濟中真實的、創造社會財富的產業部門生產率低下,具有較大的泡沫經濟成分。“虛擬經濟太虛”,則是指虛擬經濟中,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比例較低,同時自我循環、脫離實體經濟發展的泡沫化成分高。而實體經濟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偏低,致使企業資金流入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對實體投資意願不強。資產價格增速一旦比實體利潤更高,經濟就容易有脫實向虛的傾向。

近年來因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加工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我國部分實體經濟面臨較大壓力。尤其是一些與建築業、製造業等相關的生產性行業,由於大批量產能擴張和市場需求縮減,供需矛盾不斷顯現,加上各種成本高漲,在一定範圍和區域內出現了企業生存危機。實體經濟要完成轉型,首先要做到觀念轉變。

實體經濟的路在何方?

實際上,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做大做強我國實體經濟,須摒棄傳統產能擴張的觀念,緊緊抓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圍繞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有序展開。需把市場需求作為企業發展的風向標,補上“用戶觀”這堂課,真正搞清楚“用戶是誰”“用戶有何需求”“用戶將如何變化”等問題,實現精準定位,創新發展,有效供給。對於企業而言,創新觀念應該深入骨髓。除了傳統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管理創新,更要注重營銷創新和觀念創新,革新,不合時宜的舊思維,不斷推陳出新,走在時代潮流的前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處保持核心競爭力。

同時,相關部門要為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創造必要條件,實現市場公平競爭,提供更為有利的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條件。

實體經濟的路在何方?

對於目前經濟轉型中出現的“脫實向虛”苗頭。需要首先從理念上搞清楚,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是對立關係,判斷經濟形態的實體和虛擬,不應簡單地看交易流程是線上還是線下,更要看對社會價值的貢獻和社會效益是否提高。

實體經濟只有經歷過新科技的挑戰、轉型和創新的洗禮,才能面對明天的太陽,有更廣闊的前景。

因為製造業難做了,那些通過製造業積累了資本的老闆,開始把目光投向利潤更高的房地產行業,通過炒房去賺錢了。不願再投資實業,我身邊有很多老闆都是這樣。名噪一時的“溫州炒房團”,很多都是通過製造業賺到第一桶金。這也在客觀上助推了房地產行業的進一步“泡沫化”。我想中國股市在08年經濟危機之後,肯定也經歷過一波“牛市”,是同樣的原因導致的。

其次,成本環節。大家都因為說原材料上漲啊,人工工資上漲啊,導致生產成本大幅度上漲,所以製造業艱難了。甚至還有經濟學家反對新的勞動法,說它是在給製造業雪上加霜。其實這都不是根本原因。單方面的成本上漲不可怕,可怕的是“兩頭壓”,也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漲不上去,這才導致製造業難上加難。在這裡順便講一句,中國的產業工人,勞動時間長,勞動量大,加上現在的物價、房價又那麼高,一個月四千、五千的工資根本不算高。就算現在的人工工資普遍降到一千元一個月,製造業就一定都能賺錢了嗎?還是會有很多企業因為人工工資降低了,降低產品價格去獲得競爭優勢,照樣導致大家都紛紛降價。企業利潤還是會越來越薄。所以問題不在於成本這一個方面。

實體經濟的路在何方?

最後,就不得不談到競爭環節了。因為中國目前的製造業,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門檻非常低,而且大部分從業者沒有受過專業的管理技能、勞動技能的培訓,創新能力非常差。他們慣用的競爭手段就是價格戰。不注重創新,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所以出現產品“同質化”嚴重。“同質化”的產品,勢必會通過價格戰來獲得競爭優勢。市場上某一款產品熱銷,大家紛紛去抄襲。加上目前國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是非常到位,市場就這樣被做死了。試想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其本土也有製造業。他們的人工成本比中國高的多,但是他們注重創新,加上有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他們高成本,高售價,自然有合理的利潤來維持生存、發展。競爭對手無法通過抄襲他們的創新成果來跟他們打價格戰,自然無法侵蝕他們的利潤。差異化競爭不可怕,可怕的是同質化競爭!

最後,我認為,儘管如此,實體經濟還是有前景的!據估計,新一輪經濟危機即將爆發!在接下來的這一輪經濟危機當中,大量落後產能會被淘汰掉。“供給側”的競爭壓力會有所緩解。活下來的企業,必然是創新能力非常強的。他們能精準地鎖定自己的客戶群體,不斷地“人格化”他們的產品,並藉助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去培養、維護自己的客戶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粉絲”。所以有“果粉”、“米粉”之說。這一部分企業將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機會。中間商,也就是我們說的“批發商”、甚至“零售商”,這兩個群體會慢慢消失。因為他們的作用在不斷弱化。

在這裡單獨講一下中間商吧。在傳統工業化時代,中間商的存在,第一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也就是消費者不知道廠家在哪裡,但中間商知道。但是現在的廠家紛紛出現在互聯網上了,信息開始“對稱”了,中間商的價值開始弱化。其次,中間商存在的價值是“降低交易成本”。比如,對廣州的工廠來說,我的產品怎麼進入北京市場的消費者手中?北京消費者又如何買到廣州工廠生產的產品?中間商是一個重要橋樑。他們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現在這一橋樑變成了互聯網。所以,從這兩個方面來說,批發商、零售商的生意必然是越來越難做的。那他們的出路在哪裡?從中間商往設計師、品牌商去轉型吧。互聯網解決了信息的“對稱性”問題,但解決不了廠家的設計問題。要知道很多製造工廠的設計能力是非常差的。我認識很多朋友,他們自己設計產品,找工廠加工,生意做的照樣非常好。其次就是慢慢建立自己的品牌。消費者是認品牌的。只有品牌才是有生命力和附加值的。不要擔心自己沒有製造能力,其實製造環節的附加值是非常低的。看看蘋果和富士康就知道了。

一句話總結,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基礎,沒有實體經濟作為依託,其他任何經濟模式都無從談起!

科技牛,一家為企業精準匹配科研專家,快速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產學研服務平臺。關注我們,瞭解最新科技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