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长了丫子,到底是去掉好还是不去掉好?

玉米丫子掰了长,长了掰,费时又费力,还不会增产!

俗称的玉米丫子也就是玉米的分蘖了,其实分蘖属于禾本科植物的一个特征,比如小麦、水稻都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不过玉米在进化过程中,分蘖能力逐渐减弱,当前的玉米来说一般分蘖数量都比较少了。

玉米长了丫子,到底是去掉好还是不去掉好?

不过大家可能也有注意到,玉米的分蘖虽然比较少了,但是许多植株的分蘖在掰除了之后还会接着再长出一茬,反复的掰了长,长了掰,如此反复,也就是说尽管进化过程中分蘖的特性有所减弱,但是还是没有消失。

那么关于分蘖是否有必要去除呢?科学兴农以数据告诉您:完全没必要,可以说是费时费力,白白做无用功!

玉米长了丫子,到底是去掉好还是不去掉好?

从生产实践的数据看,田间仅有3%左右比例的分蘖能够长成植株,而其余的则在玉米进入生殖生长后逐渐死亡。自然这也就是说,其中百分之97左右的分蘖是在白白消耗植株的营养?显然不是,实际上,保留分蘖还有不少的好处。下面就来谈一下。

增加了植株的光合能力

由于分蘖的存在,玉米植株叶片的面积有所扩大,对比没有分蘖的植株来说,叶面积增加百分之30—80%,自然也能够为玉米产生更多的干物质积累。

有助于蓄水保肥

玉米苗期通常是最为干旱的时候,干旱对于植株的影响也最为敏感,然而分蘖在增加也面积的同时也减少了土壤表层的直接蒸腾作用,有利于蓄水。实验表明,保留分蘖的植株10公分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可比没有分蘖植株的土壤高出14%。

玉米长了丫子,到底是去掉好还是不去掉好?

增加根系

保留分蘖的植株玉米根系平均数量为56,而没有分蘖的植株玉米根系则为29,显然保留分蘖的玉米植株更为强壮,尤其是在遇到风暴极端天气的时候,更加抗倒伏。

不少农民朋友认为分蘖不能结实消耗了许多营养,但是了解植株生长规律的朋友应该清楚,植株营养消耗的高峰在生殖生长阶段,然而大多数的分蘖在进入生殖生长的时候就会逐步死亡,也就是说,这些分蘖在前期不断的做出贡献,然而却没有在生殖生长阶段额外消耗植株的营养。

玉米长了丫子,到底是去掉好还是不去掉好?

而相关研究也表面,分蘖合成的营养会向主茎转移,在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无穗分蘖的营养像主茎的穗部转移,这也是玉米保留分蘖增产的一大原因了。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