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一提電動汽車,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特斯拉: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但肯定也有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些: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前不久的焦點訪談,央視播出了主題為“低速電動車:四不像 三不管”的行業調查,揭開了這個長期處於灰色地帶的交通產業。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

低速電動車,俗稱為老年代步車,屬於特殊品類交通工具,介於電動摩托和汽車之間,民間定義為最高時速低於70km/h的簡易四輪純電動汽車。

低速電動車原型為高爾夫球車,後被用於殘障人士的輔助交通工具,但是近幾年來被某些商家利用,為迎合市場不斷改裝,體積越來越大、車速越來越快、功能越來越多,最後被當成日常通勤工具售賣。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尤其在三四線城市,常會看到形形色色的老年代步車在馬路橫衝直撞,它在哪裡開,哪裡就是路。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名副其實的馬路殺手

由於國家政策的空白,這些低速電動車時常遊走在交通法規的邊緣。不需要上牌,不需要駕照,交通違規無法追責,可以說是低速電動車的三大“賣點”。

由於未經過交通法規考核,電動車主經常無視交通規則,強行闖紅燈、逆行、掉頭,搶道、併線,無牌無照、無法無天。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雖說是低速電動車,但很多司機開起來並不慢,不遵守規則地駕駛,殺傷力比真正的汽車有增無減,這就相當於把一支上了膛的搶交到了一個瘋子手上。用電動車銷售人員的話來說:“不會開車也無所謂啊,碰碰車你玩過吧,玩過就能開低速電動車。”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山寨路虎 一天出爐

由於低速電動車的技術門檻低,沒有什麼專利壁壘,只要有資金支持就能在這個市場渾水摸魚。沒有生產資質?不怕,開一個無證小工廠,違規生產、組裝、改裝,藉助不用上牌 、不用駕照的噱頭大肆宣揚,馬上就有人來買單。前段時間網上熱門的“山寨路虎、一天出爐”就是這麼回事。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Bugatti Chiron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Lamborghini Murciélago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兩萬塊的超跑 你敢開上路嗎

這些違規車把能省則省發揮到了極致,整車大部分覆蓋件都是塑料,需要衝壓的鋼板也沒有質量保證。至於模具也是能湊合就湊合,東拼西湊加起來整體成本估計也不過萬元,整車利潤率接近售價一半以上。至於安全測試?想都不要想,直接拿命測試。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面對如此高的利潤回報,很多投機者都抵不住誘惑想要撈一筆。

生長必定有土壤

低速電動車就像是春風過後的野草,處處野蠻生長。它本來就是一個妥協的投機產品,是技術、市場和法律三重作用的畸形產物。早年技術不足,只能藉由低級電瓶實現電動車;接著一些投機商盯上了其中的低門檻與利潤空間,抱著能賺一筆是一筆的態度撈盡油水;加上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這類產品一直不受規範限制。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瘋速生長的同時,普通消費者也在低速電動車上發掘了一些其它交通工具難以取代的“優點”,那就是——價格低廉、使用便利以及無門檻無責任的灰色身份。從某個角度來看,低速電動車是一個消費導向的市場。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小病不治成大患

低速電動車對城市交通來說,起初只是一個小病灶,但長期不理不治,如今已拖成了大病患——不做手術會死,做了手術也要承擔巨大的風險。

“應該是政府推動(低速電動車國標出臺)有困難,各部委意見不能達成統一,所以才會有焦點訪談的這期節目,”一位行業內部人士透露,“政府希望借社會輿論來施壓,儘快出臺國標。”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但無法給低速電動車準確定性,就不能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究竟是站在法治角度進行違法取締?還是考慮到市場需求和已形成的產業規模,將其轉為合法?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眾多因素摻雜其中,包括大量資金的投入與回收、社會就業等一系列產業鏈問題,但最重要的是,不能直接斷絕人民的需求。便民出行涉及到底層百姓的剛性需求,“一刀切”、“擇其小者而禁之”的做法,有欺負弱勢群體、傷害社會公正之嫌。就好比當年的禁摩政策,最終不還是以電動單車借屍還魂。

那它們算新能源車嗎?

據悉,政策沉默期內,在低速電動車的大本營山東省,低速電動車的保有量已超過100萬輛,在行業淡季的4月創下近6萬輛銷量的新高,逼近全國4月份正規新能源乘用車7.3萬輛的總銷量。有機構預測,照當前增速,2020年全國低速電動車保有量達到1000萬輛。新能源車補貼的退坡,其實也變相刺激了低速電動車的銷量。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有部分政府高層曾討論,是否能為低速電動車制定一個門檻較低的標準,納入新能源車的管理範疇。此言一出立馬遭到反對,政策承認的正規新能源車包括大量產業科研成果,電機、電控、電池三大核心技術中每一項都有數不清的專利,除了純電動車研發技術與實力之外,還要依託成熟的整車主機廠作為支持。新興造車企業在新能源領域上不斷追求進步、拉高標準,殺得是你死我活,結果一批毫無技術水平的人持特殊優惠劵入局,完全是行業倒退。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政策不動,但低速電動車企自己會動。御捷、雷丁、麗馳等龍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獲取行業資質。其中御捷已經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並完成了旗下高、中、低產品的佈局;雷丁通過收購陝西秦星汽車廠,獲得大巴和特種車資質;麗馳也獲得了新能源專用車資質。同時,這些低速電動車企也與長城、北汽等傳統車企展開合作——低速電動車企需要傳統車企的資質“洗白”,傳統車企也需要電動車的銷量稀釋“油耗積分”。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標準出臺後,對小企業會是致命的,”業內人士稱,“但對於規模性企業而言,並無壓力。“

最好的辦法 是技術升級行業洗牌

國標的出臺勢在必行。但筆者認為,想要徹底改善這個問題,就應該從問題根部入手,即促進行業內技術升級,通過消費者之手,實現市場內部洗牌。

最好能為新能源車劃分多個檔次,降低部分新能源車型售價,讓其儘可能地進入普通百姓們的生活,譬如低價國民電動車就是很好的榜樣,如奇瑞eQ1、北汽EC200、眾泰E200、知豆D2等等,這些車型不僅滿足了低消費者的用車需求,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消滅了低速電動車生存土壤。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電動車成了low的代名詞

總之,我們經濟發展與科技發展的本質,並不是為了某個表面上好看的數字而奮鬥,而是要讓每一個國民都能享受到國家科技產業所帶來的福利,改善每一個普通百姓的生活。規範發展下的電動車,其實一點都不lo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