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大佬发联名信背后:行业补贴遭遇急刹车 未来还值得投资吗?

光伏大佬发联名信背后:行业补贴遭遇急刹车 未来还值得投资吗?

本文作者为凯盛(Capvision)签约专家,知名太阳能公司投资总监 阎民。

要点提示:

1.光伏产业的发展符合社会对新能源发展的需求和趋势,也非常符合国家发展的政策,市场前景广阔;

2. 高额补贴长期不具备持续性,短期会造成投机泡沫。当补贴政策退坡,泡沫逐渐消失的时候,整个产业将陷入低谷,这时最激进的一部分企业由于过度投资,最终资金流断裂;

3. 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光伏发电的成本在2020年有可能接近甚至等同于火力发电。

新能源是能源行业的趋势

作为新经济的引擎,新能源已经被各国视作重点发展产业。虽然新能源发展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方向与趋势不会发生变化。根据我国的十九大报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未来三大攻坚任务。污染防治战略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新能源发电成本将不断下降,发电量在社会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不断提升。其中,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技术最为成熟。

光伏大佬发联名信背后:行业补贴遭遇急刹车 未来还值得投资吗?

核能技术的优缺点非常的明显,优点在于其技术经济性,在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缺点就是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发生核泄露事件,如福岛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件,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风力发电虽然清洁、无污染,但是缺点在于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噪音比较大,此外风力发电属于“靠天吃饭”,波动性比较强。

相比核能和风能,太阳能发电在安全、污染和对环境影响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正是基于太阳能的上述优势,其行业的发展符合社会对新能源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同时也非常符合国家发展的政策。同时,光伏产品还属于高速的发展期,其生产成本一直保持着较快的下降水平。这些因素都在说明了太阳能行业应该是一个好的发展行业。

太阳能光伏行业主要趋势

目前,太阳能光伏行业有着两个趋势,第一是太阳能电站的建造成本快速下降。例如,2015年,太阳能电站的建造成本还是8元/瓦,到了2017年已经降低到了6元左右。

随着太阳能光伏电站互用性系统分布式电站的推广、储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的场景更为广阔。目前,光伏发电从原有的大型地面集中模式向小型化分散化转变。这种转变降低了光伏发电对于占地的要求,也有利于实现电力当地消纳,减少了电力传输损耗。

未来光伏行业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场景,

补贴政策对光伏企业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太阳能行业发展初期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性较大。

2014年前中国太阳能组建厂商产品主要用于出口销售,销售对象主要为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对于当地入网光伏电站都提供了高额的补贴,而这些高额的补贴也造成了几个后果。

首先,这些高额补贴对各国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这也就意味着补贴政策无法长期的持续,一旦补贴退坡,将导致需求端出现较大的波动。

其次,高额的补贴使得光伏行业的投资者疯狂求购光伏组件,以在限定时间内建成光伏电站,锁定高额补贴。很多光伏生产厂商一方面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追求利润,乐观的进行产能扩张。另一方面光伏行业的上游原材料硅料被原材料厂商把控,正所谓“拥硅为王”,光伏组件厂商原材料议价能力非常差,逼迫许多光伏厂商选择涉足硅料的生产,但是硅料生产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带给企业沉重的经济压力,最终在行业出现周期性波动时,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就很容易出现断裂。

简而言之,高额补贴长期不具备持续性,短期会造成投机泡沫。当补贴政策退坡,泡沫逐渐消失的时候,整个产业将陷入低谷,这时最激进的一部分企业由于过度投资,最终资金流断裂。

光伏大佬发联名信背后:行业补贴遭遇急刹车 未来还值得投资吗?

此外,中国的补贴政策有明确的下调时间表。2017年,发改委发布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2020年实现风电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相当、光伏上网电价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这将迫使着光伏企业降低组建成本,让光伏发电今早实现光伏发电平价入网,从根本上解决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

目前,国家计划在2020年实现光伏发电的平价入网,如果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光伏发电的成本在2020年接近甚至等同于火力发电,市场自然会选择更加清洁环保的光伏发电。

因此,光伏是一个好行业,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正确的企业决策非常重要,将使得企业最终形成寡头垄断,通过技术、产品等优势形成自身的护城河。如果企业能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没有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很有可能被淘汰掉。

关于凯盛群英

光伏大佬发联名信背后:行业补贴遭遇急刹车 未来还值得投资吗?

凯盛群英 是一家专注产业经济的严肃内容供应商,由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一线专家对行业热点和前沿议题进行深入分析。

读者及会员通过持续关注特定领域的多元观点寻求在专业路径的职业成长,同时也收获跨行业学习、交流、分享的宝贵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