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和萊陽當初是怎麼分家的?雍正年間海陽建縣始末

膠東半島現在縣一級的行政區劃,在歷史上主要經過三次大的演變過程。

宋代之前,膠東範圍內設縣很少,僅掖、黃、蓬、牟、文、即、膠水(平度)等數縣,各縣管轄範圍很大。第一次大的演變,在宋金之際,偽齊劉豫政權析掖縣羅峰鎮建招遠縣,析蓬萊陽疃鎮及萊陽一部建棲霞縣,析蓬萊兩水鎮建福山縣,一時之間,膠東地區就多出了三個縣;第二次大的演變,在清雍正年間,當時清廷裁掉威海、成山、靖海、大嵩四衛,而析文登東部建榮成縣,析萊陽三鄉及寧海一鄉建海陽縣,分別以原成山衛和大嵩衛城為縣治,膠東又增兩縣;到了1940年代,牟平、海陽各劃出一部,設牟海縣,後改名乳山;萊陽西部劃出萊西縣,這兩個縣設立之後,就大體形成了膠東半島現在的縣級區劃(開發區等園區不算在內)。

就空間範圍而言,萊陽可謂前後變化最大的一個縣。在上述三次歷史過程中,都有涉及萊陽的調整。先是劃出北部給棲霞,再劃出東部建海陽,後又析出萊西縣。本文主要介紹的是第二次調整,即海萊分家的過程。

海陽和萊陽當初是怎麼分家的?雍正年間海陽建縣始末

先簡述一下海萊分家的原因。大嵩衛等膠東諸衛,在明初是為海防而設。到了清代,海防廢弛,衛所功能淡化,衛雖然級別相當於縣,但管轄範圍和職權甚少。比如,當時的大嵩衛城(鳳城),其主要的管轄範圍就是城牆以內巴掌大的地方,過了護城河就是萊陽縣的地盤。因此被很多人視之為雞肋,屢有裁撤的提議。

海陽和萊陽當初是怎麼分家的?雍正年間海陽建縣始末

到雍正年間,此事納入朝廷正式議程。當時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徹底裁撤,取消衛城的“縣級”,將之劃為臨近縣的普通村鎮;二是裁衛設縣,即取消衛的名稱,改設新縣,以衛城為縣城。

第一種方案,可以增加鄰縣的管轄範圍;第二種方案,卻需要從鄰縣劃出土地,增益新縣。因此,大嵩衛的鄰縣萊陽顯然更傾向於第一種方案。

根據李自遂的記載,當時“萊令遽擬並衛於萊”,即萊陽縣令直接準備打報告將大嵩衛合併到萊陽縣境內。對此,大嵩衛人頗不情願。

因為,大嵩衛雖然管轄範圍有限,但理論上與萊陽縣級別相同,在科舉考試名額分別以及其他政策方面有相應優勢。若合併到萊陽,就變成了一個普通村鎮,再無特權。

海陽和萊陽當初是怎麼分家的?雍正年間海陽建縣始末

於是,王士俊奉旨東巡時,李自遂將其中利害向其陳述。王士俊也感覺萊陽縣範圍過大,大嵩衛距離縣城遙遠,倘若並縣管理不便,就上疏朝廷,請求裁衛設縣。雍正皇帝下詔允准,並欽定縣名為“海陽縣”(寓意黃海之陽)。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古代信息檢索條件不夠,雍正皇帝並不知道在廣東省已經有了一個海陽縣(寓意南海之陽),這一南一北兩個海陽縣並存了大概150多年,直到民國初年,電報興起,為了避免重名,廣東的海陽才改名潮安。

海陽縣設立,地盤主要從萊陽縣劃出。史載:“(海陽縣)西以萊陽縣三駕山為界,西北以萊陽縣平蘭社為界,北以棲霞縣水頭村為界,東以寧海州崮山為界。將萊陽縣行村、林寺、嵩山三鄉 及寧海州乳山鄉和普濟、興善兩社歸併海陽。”

從地形上說,萊陽相當於把主要的山地和海岸線都劃給了海陽。如今海陽境內名山眾多,而萊陽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卻不過400米;海陽的海岸線長度在膠東諸縣位列前茅,而萊陽的海岸線僅限於丁字灣五龍河口一小段。

在風土人情尤其是性格方面,正因為這段歷史淵源,海陽人和萊陽人性格相仿,都有“實在”的名聲,民間一般並稱為“海萊”,有時也會加上北面的棲霞(與萊陽也有淵源),並稱為海萊棲。

海陽和萊陽當初是怎麼分家的?雍正年間海陽建縣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