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皇帝交替,3000後宮嬪妃下場悽慘,無人性,令人心疼嘆惋

縱觀中華古代文明,皇帝是享受人間極致的榮華富貴,萬萬人之上。幾乎每個皇帝也都有一個龐大的後宮群。即使有些皇帝很專情,但他後宮卻也不會只有一位女人,因為後宮也代表了一種權利。白居易有說“後宮佳麗三千人”,雖然是虛指,但有些皇帝的後宮卻不止三千人。新舊皇帝交替,3000後宮嬪妃下場悽慘,無人性,令人心疼嘆惋!

新舊皇帝交替,3000後宮嬪妃下場悽慘,無人性,令人心疼嘆惋

第一種,榮升太后。

這一種當然是最爽的,地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不過,這個名額是及其有限的,僅限於老皇帝的皇后和新皇帝的生母,兩個名額。如果二者是同一個人,那就只有一個名額了。

第二種,跟著兒子去封地享福。

這種也是不錯的結局。如果嬪妃生有兒子,但兒子無緣於皇位,那就被封為藩王,分封到各地去,雖然遠離京師,但可以跟著兒子去到封地,只要兒子規規矩矩不謀反,自己也能享福了。比如,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姬,在劉恆還是代王的時候,就隨著兒子去了封地。當然,後來漢宮發生了宮廷政變,劉恆被接回來當了皇帝,那薄姬就自然升級為薄太后了。這算是意外之喜。

第三種,帝王守陵

一般為帝王守陵的人,指後宮妃子,甚至皇后娘娘都逃脫不了這種命運。被派去守陵的這些人都比較有講究,要麼是皇帝生前的女人,在後宮得不到皇帝的恩寵,只能長年奉守陵園中的宮室,在無盡的愁思中虛度年華,任憑紅顏老去。要麼是妙齡婢女,告別親人,被宮中太監押送到陵園來,鎖住的是大門和無望的青春,到死都出不去。

新舊皇帝交替,3000後宮嬪妃下場悽慘,無人性,令人心疼嘆惋

第五種,殉葬。

皇帝駕崩後,會有專門的機構選擇一批人殉葬,這些人當然從後宮中選,就是讓他們繼續去服侍皇帝,如果不幸被選中了,那就沒辦法了,只有死。秦漢時期,殉葬制度還比較盛行,但到漢朝以後,統治者發覺這一制度太不人道,便逐漸將其廢止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考古學家在朱元璋的陵墓中竟然發現了眾多宮女的白骨,很明顯,朱元璋死時實行過秦漢時期的殉人制度。

第六種,出家為尼

這也是比較普遍的,皇帝死後,讓妃嬪出家,首先,能讓這些妃嬪遁入空門,心無雜念,也不會給皇帝戴綠帽子,再者,可以在寺廟中吃齋唸佛,為老皇帝祈福,超度,對皇家增福的事。比如武則天就是在唐太宗病重之時,被讓出家為尼,為太宗祈福,太宗死後才被高宗李治接回來的。

新舊皇帝交替,3000後宮嬪妃下場悽慘,無人性,令人心疼嘆惋

第七種,出宮還家

不是所有的妃子都能在宮中頤養天年,皇帝死後,一部分妃嬪要出宮還家,重新過平民生活。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由於妃嬪一般出自高門大族,皇帝死後,妃嬪多數能夠出宮,回到自己家庭生活。在三國時期,國君死後,妃嬪甚至可在遣散後改嫁他人。

第八種,就是新帝繼承先帝的女人,

唐朝的武媚娘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且除了中原王朝地區,在草原一些部落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在甄嬛傳中,大清朝的瑰公主在嫁到準格爾不到半個月,統治者可汗就突然暴斃了,但是按照部落的管理,公主必須要嫁給下一位新可汗,王昭君就是真實的例子,雖然對女性而言很屈辱,但是因為地位的原因,最終也只能忍受,十分悽慘。

新舊皇帝交替,3000後宮嬪妃下場悽慘,無人性,令人心疼嘆惋

總而言之,在有的時代很多妃子可能只收過一兩次寵幸就被遺忘了,這樣的妃子一般有幾種結局,比如在皇帝駕崩之後出家為尼,被打入冷宮,很少有被放回家的情況。某些妃子,比如武則天,直接被下一屆的皇帝接受,成為下一代的寵妃,其實在所有情況之中這算是萬幸的了,在明朝嘉靖年間,皇帝死後,那些以選妃為名招進宮的女子被直接勒死陪葬。史上確實有為皇帝陪葬的女子,但是大部分前代的皇妃受到不冷不熱的待遇,以禮相待,作為皇太妃提皇帝守寡,但相對於殉葬卻是好上很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