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文丨粽子情,母爱深

中华美文丨粽子情,母爱深


  端午临近,街上多了些卖粽子的摊位。粽子多半是刚煮好不久,用粗而圆的竹桶装着,竹桶上面压着厚实的木盖儿,用来给粽子保温。当摊贩将木盖掀开时,竹桶内会升起缕缕的热气,并有浓浓的粽香扑鼻而来。这个时候,我会不由得停下脚步,仿佛透过氤氲的热气,看到了远在家乡的母亲。

  小时候的端午节,充满了“母亲”牌粽子的味道。每逢端午,母亲总是提前一天裹粽子。打粽叶,也叫采苇叶,是裹粽子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天刚蒙蒙亮,母亲就用胳膊夹着一条编织袋出门了。村东河塘边长了一片茂盛的苇子丛,条条苇叶新鲜含翠。母亲撑开袋子,挑选又宽又长的苇叶采下来。太阳刚露尖,她就背着满满的有半个人高的一袋苇叶回家了。

  早饭后,母亲开始调制粽子馅料。她将小米、糯米、红枣、花生仁搭配拌匀,置于一只大陶盆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浸泡。待馅料充分泡好后,母亲开始裹粽子。裹粽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母亲挑三四片苇叶,使苇叶之间互相压着,顺序排开捋平,自下往上折一个圆锥形的斗儿。往斗儿里放馅料时,先放一层大枣、花生仁,再放一层小米和糯米,如此交错,直至放满。最后,母亲将叶片的上沿顺着粽子的形状折下来裹紧,用细绳将粽子缠绕牢固,熟练地系一个活扣,第一个粽子就裹好了。

中华美文丨粽子情,母爱深

  到了傍晚,天凉快了一些,母亲将包好的粽子加水下锅,用木柴烧大火煮。作为“小吃货”的我总是迫不及待,一边帮母亲往灶膛里填木柴,一边用眼睛瞅锅盖。燃烧的木柴在灶膛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热气终于从锅盖边缘挤了出来。我耸着鼻子,用力嗅着慢慢弥漫开来的香气。这个时候,一门心思都用在锅里的粽子上了。

  端午吃母亲裹的粽子,是我心底无法抹去的温暖回忆。如今,身在外地工作,回家之路漫漫,加之假期苦短,端午节便很少回家。算起来,已经有三年没有吃到母亲裹的粽子了。那天,我在卖粽子的摊位前停下脚步,满心欢喜地买了两个粽子,尝后却觉得口感平平,总觉得缺少了一种味道。后来终于想明白,缺少的正是裹满母爱的家的味道啊。

  端午将至,母亲今年还会像以前一样裹粽子吗?或许会,或许不会了。

李颂颂

中华美文丨粽子情,母爱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