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駿專欄」之十一:心理治療如何收到效果?|渡過

「王骏专栏」之十一:心理治疗如何收到效果?|渡过

是否有可能做到?如何才能做到?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角度歸納總結。

學會區分抑鬱情緒和抑鬱症

其實,嚴格說來,如果這樣就能痊癒,這不是抑鬱症,而屬於抑鬱情緒。

中國精神障礙診斷CCMD-3定義:抑鬱發作以心境低落為主,與其處境不相稱;

世界衛生精神障礙標準ICD-10定義:低落的心境幾乎每天一樣,且一般不隨環境而改變;

上述總起來是說:改變外在條件,症狀不會消失,這才是抑鬱症。典型的雙相也是如此,基本上不會因為外在條件的變化而是臨床症狀消失。

從形成原因看,抑鬱症有外源和內源之分。外源指壓力條件下,抑鬱焦慮情緒持續時間過長,嚴重失眠,繼而形成抑鬱症;內源往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心情長期低落,思維記憶下降,找不到具體原因。也有很多患者外源內源同時具備,不知道各佔成分多少。

目前抑鬱病理研究有以下幾個猜想:神經營養因子學說認為,抑鬱導致海馬、前額葉與杏仁核等腦邊緣區的神經元萎縮和細胞丟失,使用抗抑鬱藥物促進成年海馬神經發生以及神經營養因子表達增加;

還有炎症反應學說、單胺類神經遞質及其受體學說等等。它們都能對應一部分患者群體,但又還有很多未知的狀態。

生物標誌物篩查很有限,處於起步狀態,抑鬱情緒或抑鬱症的分界不容易定位。因此,一般都是心理和藥物同步去做,雙線並走,家人、親朋好友,幫助解決社會問題。這是現代醫療提倡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心理技術對抑鬱症的治癒率有多高?

從國際公認效果第一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多項實驗結果看,單相抑鬱的臨床治癒比60%略高一點。

當一個新的心理技術(或藥物)問世之後,如果該技術的創始人要宣告自己的發明,不能只說成功個案,而要宣佈批量數據實驗的結果。數據量越大,實驗結果越可靠。

已經臨床治癒的患者,要長期保持效果,也不容易。.許多臨床治癒者一旦回到當初的環境中,不良的生活習慣、複雜的人際關係、早期不良价值觀重現,時間一長,症狀容易返出來;

也有的心理諮詢師自我誇大,製造光環效應,這在很大程度上能掩蓋各種症狀,一旦脫離這個環境,症狀也容易返出來。

「王骏专栏」之十一:心理治疗如何收到效果?|渡过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也就是說,生物疾病的發展,不一定會因為心情改善而緩解。

人在患病之初,不一定能清楚自己到底是生物成分重還是心理成分重。即使是生物成分很重的,心理技術也起到撤除壓力、陪伴支持的作用,幫助患者更快痊癒,預防復發。如果是以抑鬱情緒為主,那解決起來就很快了。

1. 通過行為激活,打破不良反芻冗思、改善情緒;

2. 改善不良認知與條件反射;

3. 日常生活中,對上述進行覺察監控,接納症狀;

4. 調整人際關係,去除早期不良記憶認知(心理創傷),改變不良早期核心價值觀,優化性格;

少數心理技術可以觸及生物成分較重的群體。例如正念療法,有腦科醫學的實證;催眠也有很強的生物技術成分,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個體差異大,缺乏實證,對催眠師的要求也高。

心理、藥物、包括宗教和休閒養生,任何一種技術,一旦大規模使用,效果好的有,無效果的也存在。實驗數據效果越排前的,治癒比例大。

作者為一線執業心理諮詢師,大學心理諮詢老師。

作者曾在本公號發表文章:

從上中下游看抑鬱症,以及應對機制

如何尋求心理技術改善抑鬱狀況?

如何改善抑鬱症殘留症狀?

多角度看待“潛意識”

「王骏专栏」之十一:心理治疗如何收到效果?|渡过

◀掃描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