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专栏」之十一:心理治疗如何收到效果?|渡过

「王骏专栏」之十一:心理治疗如何收到效果?|渡过

是否有可能做到?如何才能做到?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总结。

学会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其实,严格说来,如果这样就能痊愈,这不是抑郁症,而属于抑郁情绪。

中国精神障碍诊断CCMD-3定义: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

世界卫生精神障碍标准ICD-10定义:低落的心境几乎每天一样,且一般不随环境而改变;

上述总起来是说:改变外在条件,症状不会消失,这才是抑郁症。典型的双相也是如此,基本上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而是临床症状消失。

从形成原因看,抑郁症有外源和内源之分。外源指压力条件下,抑郁焦虑情绪持续时间过长,严重失眠,继而形成抑郁症;内源往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情长期低落,思维记忆下降,找不到具体原因。也有很多患者外源内源同时具备,不知道各占成分多少。

目前抑郁病理研究有以下几个猜想:神经营养因子学说认为,抑郁导致海马、前额叶与杏仁核等脑边缘区的神经元萎缩和细胞丢失,使用抗抑郁药物促进成年海马神经发生以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

还有炎症反应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学说等等。它们都能对应一部分患者群体,但又还有很多未知的状态。

生物标志物筛查很有限,处于起步状态,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分界不容易定位。因此,一般都是心理和药物同步去做,双线并走,家人、亲朋好友,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这是现代医疗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心理技术对抑郁症的治愈率有多高?

从国际公认效果第一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多项实验结果看,单相抑郁的临床治愈比60%略高一点。

当一个新的心理技术(或药物)问世之后,如果该技术的创始人要宣告自己的发明,不能只说成功个案,而要宣布批量数据实验的结果。数据量越大,实验结果越可靠。

已经临床治愈的患者,要长期保持效果,也不容易。.许多临床治愈者一旦回到当初的环境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复杂的人际关系、早期不良价值观重现,时间一长,症状容易返出来;

也有的心理咨询师自我夸大,制造光环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掩盖各种症状,一旦脱离这个环境,症状也容易返出来。

「王骏专栏」之十一:心理治疗如何收到效果?|渡过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也就是说,生物疾病的发展,不一定会因为心情改善而缓解。

人在患病之初,不一定能清楚自己到底是生物成分重还是心理成分重。即使是生物成分很重的,心理技术也起到撤除压力、陪伴支持的作用,帮助患者更快痊愈,预防复发。如果是以抑郁情绪为主,那解决起来就很快了。

1. 通过行为激活,打破不良反刍冗思、改善情绪;

2. 改善不良认知与条件反射;

3. 日常生活中,对上述进行觉察监控,接纳症状;

4. 调整人际关系,去除早期不良记忆认知(心理创伤),改变不良早期核心价值观,优化性格;

少数心理技术可以触及生物成分较重的群体。例如正念疗法,有脑科医学的实证;催眠也有很强的生物技术成分,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个体差异大,缺乏实证,对催眠师的要求也高。

心理、药物、包括宗教和休闲养生,任何一种技术,一旦大规模使用,效果好的有,无效果的也存在。实验数据效果越排前的,治愈比例大。

作者为一线执业心理咨询师,大学心理咨询老师。

作者曾在本公号发表文章:

从上中下游看抑郁症,以及应对机制

如何寻求心理技术改善抑郁状况?

如何改善抑郁症残留症状?

多角度看待“潜意识”

「王骏专栏」之十一:心理治疗如何收到效果?|渡过

◀扫描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