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道教——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这段俗谚生动描绘了张天师在端午期间为百姓驱魔求安的形象,可见在百姓心中,将天师和端午联系在一起由来已久。

对我们而言,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轻松假日,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让我们重拾一份精神文明的信仰。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它最初是古人祛病防疫的节日,如今变成了一种民俗文化的展现。女儿回娘家,张贴天师符,挂钟馗像,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挂菖蒲、佩香囊、雄黄酒……

以上这些习俗中许多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其中张贴天师符和钟馗镇邪图、 挂菖蒲、插艾草等习俗源自于道教。

端午节与道教——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01

早在北宋时,民间就流行端午画天师符,明清基本上沿袭了这一传统,每到端午节,“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人们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可见,明清时期粘贴天师符咒已经成为端午节的通例,甚至直到现在,江南一带五月刚开始就在厅堂内张贴天师符、钟馗捉鬼图等,直到六月初一才取下。

端午节与道教——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02

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是端午节驱毒的另一种方法。在端午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光着脚踩踏青草,预防病痛,还要采集艾草,悬挂在门上,这样既能借艾草的香气辟毒,因为艾草煎汤洗浴能治某些皮肤病,而将干艾草点燃后其烟雾可以驱蚊蚋。除艾草之外,民间还有悬菖蒲的风俗,对于菖蒲的药用功能,道书中说菖蒲是“水草之精英”,并详细介绍了菖蒲的采摘、炮制、服食的方法。

端午节与道教——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03

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也体现在饮用雄黄酒这一点上。从唐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端午节时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雄黄,具有杀百虫毒的功效,对于雄黄酒,《道藏》中说服用过之后能使“腹中三虫伏尸皆去,使人有威武”正是道教对雄黄酒的推崇,使得民间十分看重其作用,并逐渐形成了端午饮用雄黄酒的风俗。

端午节与道教——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04

端午节可以佩带一些香包,这样能够防病健身,又可以驱邪,香包里的有的是中草药,也可是雄黄、朱砂,也可以是避邪的符。过去香包是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可以驱邪醒脑,为你增加运势。

端午节与道教——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05

儿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袭,所以,儿童服装上出现五毒图案最多,甚至出现专供儿童穿用的五毒衣。天津旧俗给幼儿穿五毒衣、五毒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虫叮咬。

端午节与道教——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06

古代的宗教人士利用民间习俗,把五毒图案正式製成“五毒符”赠给施主。清初庞嵦《长安杂兴》诗云:“一粒丹砂九节蒲,金鱼池上酒重沽。天坛道士酬佳节,亲送真人五毒符。”这是道士所为。清代顾禄的《吴趋风土录》又记载了尼姑也製作五毒符:尼姑们在尼庵里用五色彩笺,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一种类似蜈蚣的多足虫)的形象,赠送给她们的施主。施主们回家贴在门楣或床边,据说能够驱赶毒虫,称为“五毒符”。由此可见,道门、佛门都参与到端午民俗活动之中了。

端午节与道教——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07

另外,端午节还是道教五腊中的“地腊日”,其是道教五斋祭日之一。

据《云笈七笺》记载: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此日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此日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此日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五腊日为“五帝攒会之日,此日酆都北阴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此日皆累生人,宜当醮谢,须凭法力祭祀,追赎涂苦,一一得福,常日祭祀,不可享也。

可见,五腊的五月初五——地腊之辰也是道教醮谢祭祀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应在礼敬神明祖先的同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德行,为善去恶,进于同道。

地腊之日,诵持五帝五老上帝宝诰,祈请五帝解五方厄。道教认为一年中的这几天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传妙旨,可宜勤行之……

不论是系五色丝还是悬挂菖蒲、艾草,贴天师符,喝雄黄酒等,都是出于驱邪辟毒的动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道教的作用。端午节与道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看龙舟比赛的同时,不要忘了端午节最初的本意,更别忽视了道教对这一节日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