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千年的西方,是如何在近代趕上東方的?

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

混亂千年的西方,是如何在近代趕上東方的?

1406年,中國的明朝正從改朝換代的戰亂中逐漸恢復,迅速實現了經濟和人口的增長,雄偉的紫禁城開始建造,並於1420年建成。與此同時,歐洲還在經受著黑死病和戰亂的痛苦,整個英國的人口數量不到明初的首都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人口的十分之一。

14世紀的歐洲大約有1000個彼此競爭的公國、王國、城邦。他們互相爭戰、吞併了200年後,仍然有近500個獨立的政體存在。英格蘭人幾乎永遠在與法國人作戰,偶爾停下來,就會與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人打仗。即使這些仗都暫時不打了,貴族們也會為爭奪王位而在英格蘭打內戰。

混亂千年的西方,是如何在近代趕上東方的?

整個歐洲幾乎都是如此。1550到1650年,有2/3的時間裡,10個較大的歐洲公國都處於戰爭狀態。從1500年到1799年的所有年份中,西班牙有81%的時間在與外國敵人作戰,英國是53%,法國52%。

持續的戰事帶來了三個意料之外的收穫:首先是軍事技術的革新,武器火力要加大,城堡要加固,船隻體積要越來越大,越來越堅固;其次,相互競爭的公國為維持戰爭開支,要設法增加收入,不但建立了更加合理有效的稅收制度,還開創了政府發行公債的制度,埋下了現代證券市場的種子。

混亂千年的西方,是如何在近代趕上東方的?

最重要的是,世代延續的分裂和衝突,使得任何一個歐洲君主,都無法強大到可以統御歐洲,於是所有的歐洲君主都把目光聚焦到了海外,鼓勵海外的貿易和殖民活動,激烈的競爭促成了探索時代的到來。

反觀這時的明朝,在內有著其樂融融的田園牧歌式生活,紡車、水車、火藥、羅盤等科技和發明都保持著領先世界的水平。對外,有著不少的附庸國。鄭和下西洋更是航海史上的壯舉。一方面,歐洲的哥倫布在穿越大西洋時,乘坐的聖瑪利亞號,還不到鄭和寶船的五分之一大,另一方面,兩人遠航的動機和野心,更是有著天壤之別。

混亂千年的西方,是如何在近代趕上東方的?

鄭和下西洋,為的是展示中國皇帝的財富和權力,他出訪各國,帶去了昂貴的禮品,帶回的是各地的特產和他們的臣服姿態。這一次彰顯實力的遠航圓滿結束,也成為了東方帝國海外探索的絕響。

然而,對於歐洲人而言,無論是繞過非洲,還是跨越大西洋的遠航,都不是為君主尋求象徵性的貢品,而是為了找到真正的土地和財富。

1580到1650年,明朝走向滅亡,清朝開始建立。中華帝國又重複了一次改朝換代的歷史輪迴。與此同時,歐洲各國卻不再以自我消耗的內部戰爭來解決經濟和政治危機,把他們在本土上的競爭推向海外,領地在擴張,人口在增長,實力在增強。他們摩拳擦掌,做好了瓜分世界的準備。兩百年後,歐洲人將兵臨紫禁城下。

混亂千年的西方,是如何在近代趕上東方的?

1453年,來自中亞的奧斯曼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將首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伊斯蘭文明開始高歌猛進,一路向西,從亞歐分界的黑海沿岸,到今天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地,一步步蠶食歐洲,讓維也納成為西方文明的最後防線。

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三年後,他的朋友約翰·洛克出版了《政府論》,分別代表了這兩個領域中最顯著的研究成果。

1553年到1789年在中歐和西歐地區發現的各種新物質、新方法、新理論促使西方科學技術突飛猛進。

混亂千年的西方,是如何在近代趕上東方的?

科學意味著生產力,不僅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也造就了西方絕對的軍事優勢。一個關鍵的戰役,成為西方崛起的契機,就是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

1683年之後,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上節節敗退,退回小亞細亞半島。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表面上看,是軍事優勢的逐漸喪失,但軍事優勢來自於把科技應用於戰爭、把理性賦予政府。在歐洲的大學不斷拓寬學術領域的時候,伊斯蘭學府卻固守著宗教神學領域。

混亂千年的西方,是如何在近代趕上東方的?

牛頓力學和微分方程催生出的彈道學,為建造現代火炮提供了理論和技術基礎,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積極地支持和利用新技術與人才,則促成了這種現代武器的製造和推廣。

1750年代,形體輕便,射程遠,射擊目標精準的機動馬炮已經成為歐洲各國軍隊的標準裝備。1807年,當英國的約翰·達克沃斯爵士帶兵進攻伊斯坦布爾時,發現土耳其人還在使用笨重的大炮朝著大致方位發射石球。請關注: 遠方的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