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有勇有谋,具备称雄天下的资本,可惜两次绝佳的机会都没抓住

中国历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不多,算来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人。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岁月,刘邦作为一个地痞流氓能最终成就帝业,归根结底还是有一批人为他誓死效命。在刘邦的创业史中,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人出力最大。

韩信有勇有谋,具备称雄天下的资本,可惜两次绝佳的机会都没抓住

刘邦建立大汉后,萧何做了宰相,张良选择退隐,唯独韩信落得个身败名裂的结局。韩信无疑是那个时期最拔尖的军事人才,在刘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不过,在韩信建功立业的同时也是他悲剧的开始。

说韩信有勇有谋应该不过分,像他这样有大能耐的人要想割据一方甚至称雄天下也未可知。比如在楚汉相持阶段,韩信就具备可与天下争锋的资本,他偏向任何一方就会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自立为王,也能三分天下。

那时,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就曾多次劝说韩信,让他坐山观虎斗,待两败俱伤之时坐收渔翁之利。这个主意虽然有点无耻,但实事求是地说,在那个年代,不无耻就不能成就大业。如果韩信能听从这个建议,结局将是另外一个样子。

韩信有勇有谋,具备称雄天下的资本,可惜两次绝佳的机会都没抓住

可是韩信身上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优柔寡断,太看重名声。经过几次思想斗争,他始终下不了决心。他天真地认为刘邦是个仁义之主,如果背叛他就显得太不厚道,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要跟着刘邦。

对于韩信来说,楚汉相争之时是他人生最好的机遇。首先他本人就具备争雄的资本,手中握有重兵,占据着齐地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换成别人,自立为王应该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值得提出的是,蒯通这个人的能量也是十分巨大的,只是历史没有给他展现的机会,否则也是可与张良并驾齐驱的一号人物。

万事俱备,又不欠东风,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想反又不反,畏畏缩缩,白白错过了一次天赐良机。事实证明,蒯通的是非常有远见的。

韩信有勇有谋,具备称雄天下的资本,可惜两次绝佳的机会都没抓住

既然决定不反还要继续跟着刘邦混,那韩信就应该死心塌地。可是项羽兵败后,很多部下都逃亡在外,其中钟离昧也被逼得走投无路,他最终选择了到韩信那里暂避风头。可韩信却将他藏了起来,并不上报刘邦。

这样的大事岂会不走漏风声,刘邦还是知道了此事,放在任何人头上都会怀疑韩信有谋反之嫌。于是刘邦下令让韩信将钟离昧押赴长安治罪。若是就这么交上去了,估计刘邦原谅韩信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可是韩信又犯下错误,在刘邦已经知情的情况下还不忍将老朋友交出,并给了一个十分蹩脚的理由,说钟离昧并不在他那里。在刘邦看来这是什么,是拥兵自重,是违抗圣旨,是想造反。

这件事发生后,刘邦对韩信起了杀心。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佯装游览云梦泽,并在陈地会集各方诸侯,准备在韩信到来时将其逮捕。

韩信有勇有谋,具备称雄天下的资本,可惜两次绝佳的机会都没抓住

不做亏心事,心中自然不怕。可韩信做了,心中就会犯嘀咕。韩信能有这样的担心,说明他还有救,说明他的头脑还算清醒。这时决定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完全在他一念之间。他的属下建议他将钟离昧献给刘邦,以表清白。

其实这个建议只能算是中策,上策就是借理由不去云梦泽。钟离昧看出了韩信的心思,便劝说他不要去见刘邦,而是希望能联合起来反抗刘邦。这个关键时刻,韩信一言不发毫无反应。钟离昧唏嘘长叹:“你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懦夫。我真不该来投奔你。”说完便拔剑自刎。

其后韩信割下了钟离昧的人头,献给了刘邦。刘邦尽管有诛杀韩信之意,但谋反证据不足,加上韩信之功确实太大,为此刘邦将其楚王头衔降为了淮阴侯并幽禁于长安。

韩信有勇有谋,具备称雄天下的资本,可惜两次绝佳的机会都没抓住

到了这时,韩信才后悔了,后悔没有听蒯通和钟离昧的话,起兵反叛。不过,后悔为时已晚。两次机会都被他白白浪费了,而韩信付出的代价也是血淋淋的,他最终被吕后处死。值得玩味的是,韩信在死前说“被女子所杀,这岂非天命?”这话乍听起来,似有不甘,可仔细想来韩信之死并非天命,而是他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