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怎样让宁远城固若金汤,让努尔哈赤魂断宁远城的呢?

大家都知道袁崇焕在宁远大捷中打败努尔哈赤,从而扭转了大明朝在辽东的战局,但是这座宁远城,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今天我带大家来了解这座固若金汤的宁远城的来龙去脉。

袁崇焕是怎样让宁远城固若金汤,让努尔哈赤魂断宁远城的呢?

宁远城始修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当时称为宁远卫(卫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创制的一个军事单位,是明朝军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卫管辖5600名军人),两年后(即1430年)开始修建卫城。开始卫城很小,据史书记载:卫城周长六里八步,城高二丈五尺。护城河深一丈,宽二丈。

到了天启三年(1623年),袁崇焕亲自主持重修宁远城,宁远城的地址位置相当重要,在辽西走廊的中间部位,是山海关的北大门。史书上记载:“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说明袁崇焕的军事眼光确实很独到,在不愿将八百里江山拱手让人的情况下,选择这么至关重要的地方筑城。

袁崇焕是怎样让宁远城固若金汤,让努尔哈赤魂断宁远城的呢?

袁崇焕重修后的宁远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比原来的旧城更大,更加坚固。袁崇焕熟读兵书,并且精通西方的筑成方法(明朝中后期大量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包涵兵学)。在城墙四周加建了三面伸出墙外的方形敌台,史书记载:“形如爪牙,以自相救。”就是这个中西结合的筑成方法,给后来打败努尔哈赤的进攻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因为敌台三面伸出墙外,把从葡萄牙买回来的大炮架设在台上,这样的建筑结构,有利于居高临下的打击,又有利于火炮射击的射程。还可以利用战时的不同打击方向,进行三面射击;又可以与另外的敌台形成交叉火力射击,这样能确保城墙不被挖掘(后金的军队擅长野战,对于攻城战没有太多经验,采取了蒙古军队的地道法,俗称挖墙脚)。

袁崇焕是怎样让宁远城固若金汤,让努尔哈赤魂断宁远城的呢?

宁远城的重修使得战略形式发生了些微的变化,但是百战百胜的努尔哈赤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当作一般的攻城战来对待。大明朝廷经过孙宗承和袁崇焕的不懈努力,构筑了宁远、锦州为主体,杏山、松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等城遥相呼应的防线,使辽东的局势形势大为好转。

宁远城在整个明末一直未被攻破,崇祯十三年(1640年)松锦大战后作为辽东的唯一的一道军事屏障,被吴三桂镇守,清军仍然毫无办法,无法踏过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最后却因为闯王李自成率兵逼近京师,崇祯皇帝不得不调吴三桂内援,才使得清军有机可乘。山海关外土地也因宁远城丢失而失守。大明王朝也在这座袁崇焕亲自打造的金城失守后,不久灭亡。

袁崇焕是怎样让宁远城固若金汤,让努尔哈赤魂断宁远城的呢?

袁崇焕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到营建这个坚固防线到底走了多少路,没人知道,到底经历了哪些坎坷,又有谁说得清呢,这么一位民族英雄,最终死在自己人的刀下,还是令人感到扼腕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