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明清時就叫北京嗎,名稱是如何變遷的?

於無聲處34

北京的名稱在歷史上經歷了許多次變更,直到北洋政府時期才正式稱呼為“北京”

北京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稱,與中國其他的古城不同,北京的名稱在歷史上幾經變更。像是成都、洛陽、濟南幾個城市的名稱千年不變,可北京幾乎是一個朝代一個稱謂。

北京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薊國,後來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時稱“燕京”,這成為北京的第一個名字。

到了秦代,秦始皇橫掃六國,改燕京為薊縣。西漢時稱之為廣陽,東漢時稱幽州。西晉時這裡成為藩國燕國的都城。

十六國時期,北京被長期稱之為燕郡。隋代改稱為涿郡,唐代稱之為幽州、范陽。

唐朝滅亡後,北京被兒皇帝石敬瑭獻給遼國,遼國將北京更名為“南京”,成為遼國陪都。

金國滅遼後,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這是歷史上北京首次獲得首都地位。金中都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過百萬,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奠定了北京中國政治中心的地位。

但隨著蒙古崛起,金中都的繁華走向了終結。1215年蒙古軍攻克中都,隨即屠城一月,將整個城市夷為平地。

之後建立的元代繼續定都於此,改名為“大都”。

因為蒙古人的統治十分殘暴,元朝在統一天下後不到百年便被明王朝推翻。1368年徵虜大將軍徐達光復北京,將中都更名為北平,取義“北境平定,北方和平”。

為防止蒙古人反撲,徐達將北平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整體向南平移,形成了現在的北京二環中心區。

此後北平成為燕王朱棣的藩地,朱棣在平北經營數十年,並以此為基地發動了靖難之役篡奪了皇位。

明朝的都城最初定在南京,時稱應天府。但奪位之後的朱棣不敢待在明太祖陵前,於是決定遷都。朱棣於1403年將北平升格為“北京順天府”,同時完善京杭大運河,以保證其物資供應。“北京”一名由此而來。

1421年正月,朱棣遷都北京,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而原本的京師“應天府”改為“南京”。

之後的明清兩代北京都被稱之為“京師”“京城”。一直到清朝滅亡,北洋政府改京師為京兆,民間統稱為北京。

(上世紀40年代的北京)

國民政府北伐勝利之後定都南京,又將“北京”複名為“北平”。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在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上將北平再度確認為首都,並最終定名“北京”。

(今天高樓林立的北京朝陽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