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清明节气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已暖,寒冷消退,天地明净如新,处处洋溢着一派春意,蓬勃的活力在空气中弥散。所以,在清明时节除了追思先祖、祭奠亡人之外,老百姓们还会出门踏青或者远游。在上巳节、清明节期间外出踏青,不仅是为了参加各种节日活动,而且也是为了充分感受一下遍野的春光。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神农氏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经常听到“神农氏”这个名字,这位神农氏也就是炎帝,我们经常说“炎黄子孙”,其中的这个“炎”就指的是他,“黄”自然指的就是黄帝咯。

据说这位神农氏的长相十分稀奇古怪,他一出生就长着个透明的肚子,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都能看得见。

神农氏不仅教给人们耕种农作物,而且还遍尝百草,找到每种植物的药性,对治什么病症,这样就能给人医病了。

正因为神农氏对人类有这样大的功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农神”,年年都要在炎帝故里举行祭祀活动。清明节插柳种树的习俗便是为纪念炎帝神农氏而来。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当年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与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被烧死了。后来晋文公带领群臣祭拜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被大火烧毁的柳树还能死而复生,又长出新枝嫩芽,晋文公给它起了“清明柳”的名字,还折下一枝柳条别在发髻上,以此来纪念一带忠臣介子推,朝中群臣纷纷学着晋文公的样子,也折下柳条戴在头上,追思介子推的忠孝仁义。由此,清明节插柳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古人是如何过清明节的?

有人也许会生出这样的疑问:在古代肯定没有现代化的游乐设施,他们不能上网,也不能看电影,那么古人是怎样度过清明节的呢?

其实,古代人在清明节这天的游乐活动还是蛮丰富的,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赛龙舟、荡秋千、放风筝等,此外还有拔河、踢球。斗鸡、打马球等等,而且清明期间,男子们多参与植树活动,妇女们则忙于刺绣针线活儿。可见,清明节的内容并不全是扫墓祭祖、追思先人。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史料中对清明节活动内容的记载

明代有一部名叫《帝京景物略》的著作,它详细记载了古人在清明时节的活动内容。在清明节期间,男女老幼扫墓完毕后便会相约结伴出游。其时春光融融,春风宜人,正是郊游的好时节。

对于古人来说,清明节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清明节要祭拜先祖、追思亡人,这是一件很悲痛的事,可古人却不这么认为。古人觉得,人本来就是出自于黄土之中,人能死后归于黄土,这是件好事啊。只要不是未长成而早早夭亡,那便算不得特别悲痛的事。清明节固然是要表达自己对先辈的孝敬和追念,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人人都挂着一脸哀伤才算是过清明节。

《宛署杂记》的作者沈榜就记录下了明代北京人是如何过清明节的:“清明日,小民男妇盛服携盒酒祭其先墓,祭毕野坐,醉饱而归。”在清明节那天不论男女长幼,都会身着盛装,携带着酒食祭扫先人陵墓,之后大家围坐在郊外,大吃大喝一顿之后便各自回家了。这哪里能看出悲痛哀伤,分明是在一片春光中人们欢乐畅游的场景。

北方的清明节,人们习惯“爬桥”,不过这通常是老年人才有的风俗。村子里的老年人们在清明节一大清早就要来到村外桥头,大家慢慢地弯下腰,然后手扶着桥面爬过去。爬桥之后就要去田地里,老人们说这叫“踩苗青”。据说,老人们普遍认为清明这天爬桥可以保持腰腿灵活不说,还能让老人延年益寿,使庄稼获得丰收。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古人过清明节,也喜欢搞点体育小游戏,在晏殊的《破阵子》中就对清明节大家热衷的一种名叫“斗草”的游戏进行了详细描写:“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清明节就意味着小长假,可以呼朋引伴、到处游玩,对于古人来说也是如此。虽然一说到清明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扫墓祭祖,可其实古人在清明这天的活动还真是丰富多彩呢!

清明:宜追思,宜祭祖,宜踏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